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性文章解读与指导

说明性文章解读与指导

说明性文章解读与指导(一)主讲人:曹蕾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审核:丁东全镇江市教研室什么是说明性文章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说明文注解为“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提出了“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小学语文课文大致分为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三大类。

这里的说明性课文已远远超出了狭义说明文的范畴。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安排了适当比例的说明性文章。

这些文章是广义性质的说明文,其中一部分以介绍景和物为主,一部分以说明学习、生活、做人的知识和道理为主。

下面就把握说明性文章的的表达顺序,提炼说明对象的基本特点(第一讲),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以及文字运用的精准简洁(第二讲),给同学们做一指导。

一、温故知新抓线索。

任何一篇文章,段落之间必然有它的外在或内在联系。

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的前期阅读准备工作。

对于说明性文章来说,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是紧扣说明的顺序,从而为进一步掌握所表述的对象的特点做好铺垫。

一、温故知新抓线索。

说明性文章的表达顺序主要有:按时间推移(季节)的顺序、按方位转移顺序、按游览顺序(又称移步换景)等。

下面,具体以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课文为例,帮助大家扎扎实实地回顾应该掌握的说明性文章的表达顺序。

1、按时间推移(季节)的顺序:例:《烟台的海》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

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

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

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a name=baidusnap0></a>夏天</B>,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

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

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

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这篇课文按照冬、春、夏、秋的季节时间。

描写了烟台的海的奇特壮观,季节特点极为鲜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虽然四季描写皆备,但在具体描述中特别详写了冬日的海,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使得文章线索清晰,特点鲜明。

2、按方位转移的顺序:例:五下《早》的片段(第三自然段)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

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

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这一课文片段:抓住“书屋朝西、南墙、里边、东面正中、画前面、正中、分列在四面、东北角”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将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交代得清清楚楚。

3、按游览顺序(即:移步换景)例:《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先后顺序说明了双龙洞的秀丽神奇。

先写了去双龙洞的途中见闻,接着写了洞口的高、大、宽,然后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窄、险,内洞的黑、大,洞顶的双龙,形状奇特的石钟乳和石笋。

全文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溪流的路径:我们迎着溪流上山、溪流靠着外洞的洞口的右边往外流、溪流在内洞靠右边缓缓地流、溪流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应当从看到的、听到的两个方面入手,探求叙述的线索,一目了然。

4、按结构的表达顺序:例:《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文以“总分”的构段方式,通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的描写,以及概括描绘松树的各种形态,展示了黄山奇丽的动人姿态。

二、提炼文字明要点(特点):任何一篇说明性文章都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作者总是从几个方面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抓住说明要点就成为理解说明性文章的重要目标。

二、提炼文字明要点(特点) 1、直白式 1、直白式:例如:说明事物类:三下《庐山的云雾》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以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