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概述:是指20世纪60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50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消极评价:(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
“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
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2)、对外交往过于突出政治因素,忽视经济技术合作。
在“两条线”战略时期,我国的外交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一方面在对外交往中,片面突出外交对改变我国在与美苏斗争的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把对外经济关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手段为政治目的服务,而不是作为国家对外交往所追求的一种利益目标。
另一方面,我国对亚非拉国家的经济援助不仅过于强调政治因素,而且往往脱离国情,影响了国内建设。
大量的对外经济援助,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国民经济更加窘迫,加大了我国经济的负荷,而且使一些亚非拉国家养成对我国的依赖心理。
(3)、“左”倾错误在外交领域的蔓延,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该时段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活动明显地打上“左”的烙印,呈现出单一性(即重点发展同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斗争性(即外交政策以打倒帝、修、反三个敌人为主)、世界性(即外交目标是推进世界革命)的特点。
严重摧残了我国外第1期交事业。
一条线一大片:背景:“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由于中苏交恶,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这件事也使得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国的不和,加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苏联实力的急剧窜升,使得美国的战略开始出现了调整,因此,在此种国际格局的大背景下,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内容:“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一大片是指这条线周围的所有的国家,即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
评价:此时中国外交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成就。
首先是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和美国友好的大门,这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创造了良性的外部环境,改变了同时同两个超级大国交恶的局面。
这使得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安全威胁。
其次,由中美建交带来了中国与美国盟友建交的高潮。
最后,中国进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开始发挥中国的影响,更加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印边界冲突:起因: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
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
1914年,英国侵略者为了实现其侵略企图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即“麦克马洪线”。
而印度从一九四七年独立之后,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一个已经确定的国界,中印争端就由此开始了。
其后印度政府不断向麦克马洪线推进。
到1953年,印度基本控制麦线以南广大的中国领土,使这一非法的虚拟线基本成为实际控制线。
此后,印度继续执行前进政策,妄图通过武力将中国边防哨所从中国领土上赶出去。
1962年在面对严重武力威胁和印方率先武力挑衅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被迫自卫反击。
中印双边间爆发严重边界武装冲突。
经过:在东段中国追击部队逼近中方传统习惯线后停止前进,在西段将印军建立的据点被全部扫除。
后中方主动停火,使边界局面恢复到1959年以前的状态。
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中印边界冲突后,双边关系沉寂了20多年。
评价:中印边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企图继承英国殖民政策,侵占中国领土。
中印边境的自卫反击战保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在国际上开创了胜利军队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的先例。
此战为我国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是一场典型的局部战争。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背景:在抗美救国战争胜利后,越南与中国在领土边界、华侨、印度支那联邦等问题上发生了公开分歧。
与此同时,越南与苏联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
在苏联的庇护下,越南武装入侵柬埔寨,威胁中国边界安全。
被越南驱赶的华侨和越南边民继续大量涌入中国境内。
与此同时,越南部队不断侵犯中国领土。
经过:出于打击越南侵略者、保卫边疆和平与安全的需要,中国边防部队于1979年2月17日奋起自卫还击。
自卫反击作战按预定目标进展顺利,至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反击作战的目标已经完成,从即日起中国将主动撤军回国。
在16天的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重创了越南军队,摧毁了越南在中越边境地区建立的针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设施。
影响:首先,打击了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打乱了苏联全球战略步骤,有利于维护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迫使越南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支援了柬埔寨人民反对越南入侵的斗争。
更直接的是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的国威。
中美上海公报:时间: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在上海与周恩来总理签署。
内容:1.两国对越南问题以及亚洲其他地区政治局势的不同看法;2.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利益;3.国际争端应在尊重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基础上解决,反对任何国家在亚洲建立霸权或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利益范围;4.中方反对美方在台湾问题上所持立场,反对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一国两府、台湾独立和台湾地位未定论;5.美方认识到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并对这一立场不表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并将逐步减少在台美军设施和武装力量;6.扩大两国民间交流与往来,为双边贸易提供便利;7.保持接触管道。
意义:《上海公报》是中美之间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
最大的意义在于美国对中国首次正式表明了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
《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也为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及1982年《八一七公报》奠定了基础,并与之共同构成中美在冷战时期开启对话和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基础,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建设性公报。
《上海公报》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
对于中国而言,这体现了中美关系改善,美国帮助中国缓解了苏联在北方的压力,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中美八一七公报:时间:1982年8月17日,中美为解决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的联合公报。
背景:美国与中国在1979年建交时,对军售台湾问题因未能达成共识而搁置。
1981年里根上台后,继续讨论此棘手问题,双方经过冗长的谈判过程,于1982年8月间达成协议,发表公报。
内容: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1979年1月1日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1981年9月30日中国提出的九点方针是按照这一大政方针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进一步重大努力。
美国政府重申: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并对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九点方针中表明的中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表示理解和欣赏。
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的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地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
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评价:此公报再次规定了中美双方交往的原则,保证了中美双方恢复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虽然得到了美国政府关于售台武器的承诺,但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美国政府后来也没有严格履行公报中的各项规定。
售台武器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背景: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但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因“霸王条款”拖延下来。
1976年福田赳夫初任首相,鉴于美国亚洲战略的转变和苏联威胁的增加,把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作为对外方针之一。
中日两国经过共同努力,在1978年8月12日,由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和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内容:1、缔约双方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2、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缔约双方表明,任何一方不应在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地方霸权,并反对他国或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3、缔约双方本着睦邻友好、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关系,促进人民往来而努力。
4、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
5、条约有效期十年。
到期后在宣布终止以前继续有效。
评价:《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两国长期稳定和和平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同时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六方会谈: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目的是解决朝鲜核危机。
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
2002年朝鲜宣布要发展核武器,希望和美国进行双方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