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以及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二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章是教材首次向学生介绍有关生态学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基础和前哨,而本节内容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较多而且较难。
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应定位在让学生尝试去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理解有关专业术语,并用数学模型(数学公式和坐标曲线图)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语言力求形象生动,避免不适当的扩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
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
本节共2课时,第1课时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模型构建、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教学活动,第2课时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
第1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1)具体。
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不难回答问题。
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
(2)抽象。
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再具体。
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再抽象。
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进一步回到具体。
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进一步抽象。
总结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一定要避免从数学到数学,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
2、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即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对难以量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促成学生及时地进行反思,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断地从评价和反馈中吸取营养。
具体操作是:(1)在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时,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填表并绘制坐标曲线图,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坐标曲线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及时赞许鼓励,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然后请部分同学对讲台上的同学所绘制的曲线图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及时有效地修正学生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比较种群的“J”型和“S”型曲线增长,弄清易混淆知识的异同点,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一些反馈巩固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回流作用,令评价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交汇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
3、教学过程建议
(1)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体验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2)建构种群“J”型和“S”型增长曲线,对比掌握两种曲线。
(3)运用实例总结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
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与学生一起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
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
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K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
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
接下来通过对“我国30年间蝗虫数量变化”、“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
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不足之处就是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