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剂型设计
(3) 血管组织————各种注射剂 特点:作用迅速、吸收快,尤其是静脉注射,不经吸收, 直接进入血管,适用于急救药物。 (4) 呼吸道—————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 特点: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起效快,免于胃肠道破坏;成 本高。 10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5) 皮肤给药 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硬膏、 凝胶、 糊 剂、贴剂等。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给药途径在人体有以下几种: (1) 口腔及消化道—— 各种口服制剂、含片、舌下片等。
药物经胃肠道给药, 在尚未吸收进入血 循环之前,在肠粘膜 和肝脏被代谢,使进 入血循环的原形药 量减少的现象。
特点:经口腔、舌黏膜或胃肠道黏膜吸收而发挥药效。 (2) 腔道——————各种栓剂 特点:通过直肠等腔道途径吸收,起全身或局部作用, 可免于肝首过效应。
c. 片剂:口服、崩解、分散、溶解、吸收。 影响因素:黏结剂种类和数量、压片压力、药物晶型、 崩解剂等。
16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三. 剂型与药物体内吸收
不同剂型药物吸收特点: (3) 直肠给药剂型 灌肠剂: 使用体积大,保留时间长,液态药物利于吸收。 栓剂:从基质中释放,溶解于体液中,经黏膜进入直肠 以及淋巴系统吸收。 影响因素:基质种类、药物粒度、分散状态、表面活性剂。 (4) 肺部吸入剂型 气雾剂等:药粒微小,奏效快,速效剂型。 影响因素:药物粒度与分布。
特点:在局部起作用或经皮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优点: ① 避免消化液的破坏与肝首过效应;
② 维持恒定血药浓度,减少肠道给药副作用; ③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④患者可自主给药,有刺激性或过敏性药物 不能经皮给药。
11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以给药途径的特点,药物的性质和临床治疗要求为依据 确定药物剂型。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 临床治疗要求;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使用方便。
8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1) 临床需求情况
三. 市场调查
重点: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及特殊 群体用药状况 (2) 文献调研
通过文献调研, 充分了解药物的各方面性质。
(3) 专利状态调研 通过专利文献的查阅和有价值信息的捕捉,了解其 中蕴含的商业、法律、技术等情报。 (4) 市场情报 关注国内外技术动向,尤其国内开发及市场份额 9 的情况,着重开发具有潜在优势的药物。
19
2.3 剂型与处方设计
一. 剂型设计
剂型设计时的考虑因素: (1) 依据临床需要 依据不同临床病症缓急、适应性等需求,设计适 宜的剂型。 (2) 依据药物性质 掌握药物本身治疗作用机理和主药各种物化、生 物、代谢及稳定性等性质,设计不同的剂型,克服药 物本身缺点、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3) 依据生产工艺条件 剂型不同,生产工艺路线、设备、生产环境的要 求均不同。
7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二. 选题途径
(6) 开发中药制剂 用现代制剂新技术对传统中药进行改造,或研究开 发新的天然药物、海洋药物等的新制剂产品,成为中 药新药开发的主要途径。
(7) 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通过基因重组、细胞融合、酶工程等生物新技术 研制生物技术(口服、黏膜、靶向给药等)药物新制 剂。
注重特色、注重创新、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避免 雷同和重复开发。 (5) 效益性 科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新制剂产品的 生命力。 5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二. 选题途径
(1) 新化学药物制剂 化学药研究从仿制为主—>创新为主,新药申请 临床之前必须通过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根据药物性质 和用途选择适当剂型,加以研究开发。 (2) 原有剂型改革 根据医疗需要,将现有药物通过改变剂型提高药效。 (3) 开发缓释、控释制剂 开发缓释及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 毒副作用。在中国仍有很大研制开发余地。
c. 乳剂:生物利用度较高。
15Βιβλιοθήκη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三. 剂型与药物体内吸收
不同剂型药物吸收特点:
(2) 口服固体制剂 a. 散剂颗粒剂:吸收前颗粒必须溶解。 影响因素:胃液pH、食物黏度、胃排空、药物理化性质。 b. 胶囊剂:在胃或肠中崩解快,药粉迅速分散,吸收较好。 影响因素:胶囊壳材质。
22
药物剂型设计
小 结
掌握:不同给药途径的特点及药物剂型设计的基本
原则以及各种剂型在体内的药物吸收特点。
熟悉:剂型设计目的及处方和工艺筛选的基本思路。 了解:制剂新产品开发选题原则及途径。
23
24
依据我国基本国情与医疗保健事业的用药需求、 临床医疗的需要和社会用药消费需求来开发。 被社会所需要—>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和经济效益 (2) 可行性
选题价值、难易程度、客观及主观条件、临床研 究可行条件等。
4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一. 选题原则
(3) 科学性
现有药物制剂产品总量过剩,但科学性问题突出。 应紧跟国际形势与相邻学科配合,使制剂产品上升到科 学制药水平。 (4) 创新性
14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三. 剂型与药物体内吸收
药物从剂型中释放 药物溶入生物膜吸收
剂型差别
生理因素
不同剂型药物吸收特点: (1) 口服液体制剂 a. 溶液制剂: 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液体中吸收快而完全。 影响因素:胃液pH、食物黏度、胃排空、药物理化性质 b. 混悬剂:吸收前颗粒必须溶解。 影响因素:颗粒大小、辅料对药物溶剂与吸收的影响。
20
2.3 剂型与处方设计 二. 处方筛选
凡自行设计的处方都应进行处方筛选。 (1) 辅料的选择 辅料是主药外一切材料的总称,是药物剂型和制剂存 在的物质基础,具有赋形、充当载体的作用。改善主药的 稳定性、有效期、释放速率、给药途径等。 ① 辅料的来源——按照国家或地方相应标准采购 ② 辅料一般要求——制剂条件及给药途径不影响主药作用 ③ 辅料选择评价——选择得当可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2) 处方相容性研究 通过试验选择与主药没有相互作用的辅料用于处方研究, 再通过不同配伍变化,筛选出质量和稳定性最佳的处方。
6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二. 选题途径
(4) 新给药系统
现有原料药通过新工艺技术研制成新给药系统制 剂,可以提高药效,减小副作用,相对完全新药物开 发具有周期短,费用少,经济效益大等优点。
(5) 有限仿制 注意市场需求,技术可行及合法情况下,选择性地 仿制一些新药品种,如已经或即将到期的专利药物或 在中国尚未申请专利的新药,仍是目前新产品开发的 主要途径之一。
② 给药途径不同,剂型与用量也不同,必须选择符合
治疗目的的剂型。 ③ 药物安全性及生物学特性。
12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二. 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 药物能迅速到达作用部位,保持药物有效浓度 水溶性药物,静脉注射可达100%生物利用度,作用 速率易控制; 局部作用的制剂,到达部位较易,完全吸 收较难。 (2) 避内免药物在体内运转过程中的破坏 了解药物在体内是否有首过效应,是否被体液或酶破 坏等性质,从而选择合理的剂型,避免损失而失效。
21
三. 工艺筛选
2.3 剂型与处方设计
不同的工艺会影响药剂质量: 注射剂制备中活性炭处理——澄明度,色泽,含量等
固体制剂中原料粒子大小、制粒、压力——溶出速率、吸收 凡自行设计的工艺均应进行工艺研究: (1) 工艺路线设计 依据药物与辅料的理化性质、剂型、处方、生产技术和设 备等综合考量。 (2) 工艺条件筛选 系统规范地研究工艺条件,采用适宜方法进行筛选。 (3) 制剂基本性能评价 经辅料选择、处方和工艺筛选后得到新制剂,要对其性能 进行考察,是否符合剂型要求。
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 文献 调研 选题 设想 选题 论证 可行性 分析 立题 决策 研究 开发 投 产 销 售
投产 保证 质量、价格、 效益、时机
制剂新产品开发的选题决定了制剂新产品开 发研究的水平、效益及成败。
3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一. 选题原则
(1) 需要性——最基本原则
13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二. 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3) 药物能溶于浸没生物膜的体液 处方前研究了解药物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质,解离 分配性质、膜透过性及本身稳定性等,选择适宜的给药 途径设计剂型。 (4) 保证体外溶出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 使体外实验具有实际意义。
(5) 吸收部位与特点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特点不同,应充分考虑生物环境对 药物吸收的影响。
17
2.2 剂型设计的基础 三. 剂型与药物体内吸收
不同剂型药物吸收特点:
(5) 注射剂型 静脉注射给药:不需经吸收过程,作用快, 生物利用度100%。 肌内、皮下注射给药:肌肉比皮下组织有较 多血管,吸收较快。 影响因素:注射部位血管分布。
18
2.3 剂型与处方设计
一. 剂型设计
药物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才能用于临床,才能 较好地发挥作用。 理想的剂型要求: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剂量、毒性、副作用小) 、 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存方便)。
药物剂型设计
主要内容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
选题原则 选题途径 市场调查
2.2 剂型设计基础
给药途径与剂型确定 剂型设计基本原则 不同剂型体内吸收特点
2.3 剂型与处方设计
剂型设计要求及依据 处方筛选 工艺筛选
2015/12/3 2 2
药物剂型设计
2.1 制剂新产品开发立题与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