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学派基本观点: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 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
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
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布拉格学派区别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之处是:他们主要研究已有悠久文化的欧洲语言,从功能观点出发广泛探讨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问题。
他们重视语义标准,主张采用对立论,而不接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分布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为了强调自己的特点,布拉格学派曾明确表示应该把自己称为功能语言学派。
主要贡献: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理论。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系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音系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
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伦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1.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思想20 世纪20 年代,英国出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
马林诺夫斯基重视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
他说,"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完整话语,即使在人类思维和语言运用的最抽象、最理论性的各个方面,词的真正意义,归根结底,总是取决于亲身经历中的这些方面。
"2.弗斯的情景语境理论弗斯是伦敦学派的始祖,他的语言理论在英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弗斯的学说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语义学两个方面。
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下,弗斯把语言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并非仅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
弗斯认为语言研究的目标不是语言系统而应该将语言的使用作为"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来观察。
他说,意义不仅与一个特定景象和声音的环境相连,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活动过程中。
和马林诺夫斯基一样,弗斯也认为话语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
弗斯扩大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概念,在语境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有独特意义的理论。
3.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学说,一是在弗斯"情景上下文"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域"或"语言环境"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二是在弗斯语境结构关系--实际上是语言、语境统一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将"统一结构关系"说发展成"系统语言学"说,提出了统一"系统"中的一系列范畴,从而将弗斯的情境化为范畴。
韩礼德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的联系,语言不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行为是个体间、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社会行为。
美国结构语言学派它以面向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著称。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鲍厄斯,代表人物布龙菲儿德,他的《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
它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最大的一派,又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语言学流派。
他们重视口语、重记录实际语言与重共时描写,重视形式分析,甚至有些人排斥语言的意义,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常常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来分析结构层次,他们在描写中注重分布,并在其基础上对语言各单位进行切分、归并分类和组合,并重建了语音和语法相结合的语素音位概念。
他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转换-生成语法主要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
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影响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
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
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理性主义的,而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则是经验主义的。
也称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
创建人N.乔姆斯基。
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
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
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
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
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发展过程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
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60年代的语法规则系统早期的生成语法学家研究以数学的集合论为语法研究的基础。
他们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无穷集合,不能列举,只能用规则描述,因此学语言的人不可能一句句地学会,必须掌握语法规律。
但是,一般人虽有说话和听话的能力,却并不意识到有哪些规律在起作用。
生成语法学家认为,应该假设一套规则来描写语言能力。
例如用语类规则来描述句子、词组等各种语类的内部结构,用S→NP+VP来表示一个句子,句子(sentence)由一个名词词组 (noun phrase)加上一个动词词组(verb phrase)构成。
这种精确的、形式化的语法称为生成语法。
他们认为,传统语法学的规则太含混,只能意会,不易发展成精密科学;结构主义语法学的规则又内容太贫乏,只能作成分分析,不易揭示丰富多彩的语言规律。
他们主张采用更加灵活的规则──转换规则,以便反映出下面这种规律:“他吃了这个苹果”,“他把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他吃了”,这3个句子虽然表面不同,但彼此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
转换规则也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例如用X—V—NP→NP—X—V表示名词词组NP在句中变换了位置。
用转换规则的语法叫转换语法,既生成又转换的语法叫转换-生成语法。
现在一般称生成语法。
人的语言知识不仅有句法结构方面,也有语音和语义方面。
例如我们都知道句子中哪个词应该读得最重,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等等,因此完整的生成语法应该包括音系规则和语义规则,分别描写人们头脑中潜在的音系知识和语义知识。
乔姆斯基于1957年后做了几年研究,到了1965年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语类、转换、音系、语义 4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
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规则之间有一定的使用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逐步推导出句子来,不同的规则推导出不同的句子。
这样,生成语法系统好比一部机械装置,运转起来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的一切合格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那些合格的句子。
80年代的语法原则系统经过不断研究,生成语法规则越来越丰富,规则系统也越来越复杂,结果是有利于描写,却不利于解释,不利于说明儿童怎么掌握语法。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乔姆斯基从70年代起另辟蹊径。
他认为,语法能力体现在辨别哪些句子合格,哪些句子不合格上,想要反映这种能力,不一定靠假设具体的规则来生成一切合格的句子,也可以靠假设更概括的原则来排除那些不合格的句子。
他觉得,掌握语法主要是掌握一些抽象的原则,于是他逐步转而深入研究什么是原则,原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原则的第一个作用是限制句子结构。
例如“他不怕生病”可以改说成“生病,他不怕”,但是“他因为生病没有来”不可改为“生病,他因为没有来”。
这是因为前一句虽把“生病”提前,动词“怕”能够管住后面的“空位”,后一句把“生病”提前,介词“因为”就管不住后面的“空位”了。
这种空位他认为在语法上属于“空语类”,它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就不成句。
这种对句子结构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管辖,它是一个概括性原则,可以说明许多现象。
例如英语要表达“谁买了什么”,可以说 Who bought what,但不可说What did who buy;要表达“他看起来年轻”,可以说 He seems to be young,但不可说He seems is young;又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可以省略主语,英语、法语却不可以。
以上现象,表面上好象彼此毫不相关,其实与空位的管辖有关。
原则的另一个作用是限制语义解释。
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自己”中,“他自己”指“小李”,不指“小张”;而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中,“他”可以指“小张”,不能指“小李”。
这是因为“他自己”所指的对象必须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他”所指的对象则不在此范围之内。
这个把语义解释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约束。
它也能说明不同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假如把以上这两个句子译成其他语言,语义解释也受到类似的限制。
除以上所说这两条原则以外,还有其他原则,共同组成语法的原则系统。
由于80年代的生成语法用原则系统取代了60年代的规则系统。
现在通常用“管辖与约束理论”来概称对普遍语法原则系统的研究,简称“管约论”。
原则有普遍性,又有组合性。
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组语言事实,另外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又可以说明另一组语言事实。
用为数不多的原则就可以解释各种语言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就象使用组合式家具那样方便。
用普遍语法的组合理论最能说明各国儿童为什么都能在短短的2、3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这在乔姆斯基看来,就是揭示人脑语言思维规律的科学假设。
评价和影响对于生成语法,人们毁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