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流派资料]功能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资料]功能语言学

第一节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当代种种语言学理论,大致可以分属两大阵营:一是人文主义的语言学传统,一是科学主义的语言学传统。

前者中影响较大的当属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M.A.K.Halliday)。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继承了英国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的创始人弗斯(J.Firth)的功能主义思想和理论,同时参考和兼收欧洲功能主义各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法国功能主义、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语言相对论等,由弗斯的学生,伦敦学派的一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由于韩礼德(M.A.K.Halliday)是最早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并形成自己的体系,观点最全面、系统,所以他的理论客观上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人们一般把他看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因此,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介绍,主要围绕韩礼德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模式进行。

一、功能语言学兴起概况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别之——伦敦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

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

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功能主义学派(新弗斯学派)。

韩礼德于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

他曾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留学,在罗常培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学、汉语音系学、词典学等。

1949-1950年,师从广州岭南大学的王力先生,研究现代汉语方言。

学成后,韩礼德回到英国,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Firth)教授。

在剑桥大学弗斯等著名教授的指导下,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1959)。

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礼德在世界各地讲学,先后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及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

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并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担任系主任工作。

1987年后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荣誉教授,并在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韩礼德的功能主义语言理论是对弗斯的语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

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

弗斯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

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

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

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其次,布拉格学派和丹麦学派对韩礼德的影响。

在心理学家布勒(Bühler)的观点启示下发展起来的布拉格学派对韩礼德也有很大影响。

韩礼德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三大元功能,是对布勒的表达功能、表情功能、意欲功能和所指功能的进一步概括,并增添了反映语言本身特征的语篇功能。

布拉格学派的主位理论和信息理论成为韩礼德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主要内容。

丹麦学派的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有关结构表现组合关系和系统表现聚合关系以及系统才是结构的底层的观点成为韩礼德系统语法的理论支柱。

此外,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王力对韩礼德的影响。

韩礼德在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写过这样一段意义深远的话:“在中国,罗常培赋予我对一个印欧语系以外的语系的历时观和见识。

王力传授我许多东西,包括方言学的研究方法,语法的语义基础和中国的语言学史。

”就语言观来说,王力和韩礼德师徒两人在语言的社会性、语法的合法性、语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语法与语义关系等方面观点相同。

在研究方法上,王力比弗斯更早向韩礼德灌输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以小句为主要语法单位、语言作为一个多层次系统和盖然的思想。

至于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如照应、省略、替代、连接、词汇搭配)和语法范畴(如情态与意态、被动语态、词类划分、动词的及物性),在王力的著作中都有论述。

因此,韩礼德在这些方面继承了王力的学术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早期成员是伦敦学派的弗斯(J.R.Firth)培养的一批年青学者,如格莱戈里(M.Gregory)、斯宾塞(J.Spencer)、赫德逊(R.Hudson)、赫德尔斯顿(Huddleston)、韩礼德(Halliday)等。

目前,比较活跃的在英国的还有贝利(M.Berry)、伯特勒(C.Buter)、福塞特(R.Fawcett)、特纳(G.Turner)等;在澳大利亚有哈桑(R.Hasan)、麦西逊(C.Matthiessen)、马丁(J.Martin)、奥图尔(L.M.O’Toole)等;在加拿大的有格莱戈里(M.Gregory)、班森(J.D.Benson)、格里夫斯(W.S.Greaves)等;在美国的有弗里斯(P.Fries)和曼恩(W.Mann)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每年举行一次系统理论讨论会。

第一届至第八届在英国召开,规模较小,采用工作坊形式。

随着影响的扩展和队伍扩大,1982年第9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这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已具有国际影响。

1985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举行第12届年会。

考虑到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堡垒,故这次会议是美国功能主义学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肯定。

1991年第一次在亚洲的日本召开,标志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已经登陆亚洲。

国际系统语法至今已举行过32次年会,第32次年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召开。

其中第22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于1995年7月在北京大学召开,合作者为香港理工大学,会前在清华大学举行功能语法讲习班。

自1989年起,在历届会议上,有胡壮麟、方琰教授当选为委员,这表明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已与世界接轨。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早期出版内部刊物《网络》(Network)交流学术信息和成员活动情况,由福塞特任主编。

正式刊物为《语言功能》(Function of Language),由John Benjamins出版社于1992年发行,主编为Leuven大学的Kristin Davidse ,Antwerp大学的Dirk NOEL和Ghent大学的Anne-Marie SIMON-VANDENBERGEN。

韩礼德任该杂志顾问。

编委会中有我国清华大学的方琰教授。

该杂志的宗旨以功能方法研究语言系统和语境中的语篇;以当代语言学的功能主义和符号学为基础,讨论与语言社团有关的语言描写的理论问题和领域。

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第32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大会于2005年7月16-22日在悉尼大学举行。

张德禄(2004)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进展,做过归纳:在对语域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新的观点,由意义概念变成了情景概念;对体裁概念的认识由话语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意义构型、一种观念形态的体现、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等;在情态等语法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词汇评价系统;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语篇衔接概念向语篇的多义性、多层次性扩展;语言研究由纯粹的社会角度向认知角度扩展;发展了计算语言学,研究语篇的分析和生成等。

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会在基本理论本身、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和深入。

二、功能语言学兴起的背景韩礼德的功能主义语言理论是在批评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某些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功能主义理论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三个主要方面与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有明显的分歧:(一)研究对象转换生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语言的生成与理解都离不开对人类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

句法是独立的、自足的,句法描写可以不考虑语境因素,在语言内部就可以找到对句法规则的解释。

语言能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

韩礼德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足的、自主的,解释语言必须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

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后天发展而成的。

因为语言能力必须在语言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语言环境不可能是先天的,所以语言能力也不可能是先天就有的。

(二)研究任务乔姆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句子生成和转换的规则。

语言学家要回答的问题是语言有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又是根据哪些规则生成和转换的。

只有理想的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才是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才是语言学家应该研究的。

语言学家应该忽略复杂的语境因素,把精力集中在语言本体尤其是句法的研究上。

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对一种语言的研究发现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韩礼德反对把语言学研究局限于语言。

他明确指出,语言学应该既研究语言,也研究言语。

语言学家应该研究人类真正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所谓理想的语言。

真实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既包括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现象,也包括不符合语法规则但可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语言现象。

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找出语言使用的倾向或原则,找出语境因素与语义表达之间的关系。

此外,语言学家还应该研究语言的各种变体以及这些变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在意义上的差异。

要解释语言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结构,结构的变化除了受语言规则本身的制约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

语言学家不仅要研究人们的“语言能力”,而且要研究人们的“交际能力”,即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就要求把语言结构和语言环境联系起来。

(三)研究方法第一,美国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学都只重视研究语言的形式和内部结构,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和语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