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育这条路上江油实验学校陈福胜我一直坚信,不管我们是出于什么样的机缘加入了教师队伍,只要我们还在这个队伍中,我们就一定渴望成长,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渴望并没有被明确表白,而只是存留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从未认为我是名师,但我想说,成为名师可以作为我前行的方向,但它永远不会是我的目标。
方向意味着无限,它告诉我朝哪里行走,而目标则意味着行走的终点。
对于我来说,教育的本质与意义都决定了这项工作将永远充满挑战,这条路永远只有行走的过程,而没有既定的终点,当我们不仅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我们就会一直走在路上。
行走的力量何处来呢?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呢?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我是一个充满自卑的人。
同时,我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这样的矛盾体,让我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对自己对周围总充满着怀疑,充满着恐惧。
有太多的东西给我的是压力,更多的是迷惘。
这里让我最感欣慰的是,阅读给了我的方向。
在越来越长久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也越来越坚持着阅读。
我开始对经典的好书一本本地开始研读,因为好书太难读,要精读,虽我读得还很浅薄、还很粗糙,但这一本本书给了我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严格说不是震撼,而是如一股股细泉缓缓地注入我干涸地职业内心。
《教学勇气》让我明白了教师对内心的自我认同和完整认识有多重要,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克服内心的恐惧,当然,这种经典,我还远远没有读到精髓,还要重读,再读;《静悄悄地革命》让我明白了何为润泽地教室,如何做到对话与倾听;《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柱,原来教室可以这样的完美,课程可以这样的卓越;还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这些书给了我前进的方向,更关键的是给了我迷惘和专业上无助时的宁静和坚守,《中国哲学简史》《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后现代课程观》《理想课堂的三得境界》《论对话》《爱的艺术》《给教师的建议》《老师阅读地图》《新教育之梦》等等,这些让我知道的,原来在中国的教育大地还有一批这样执著的教育工作者。
每天在繁忙中渐渐静下来,开始了教学工作空隙中的读书,早读,我会读《新月集》、《小王子》,上午会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午读《给教师的建议》,并写下读书笔记,下午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王晓春的《做专业的班主任》等,晚上回家读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的专业书籍,《瓦尔登湖》、《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唐宋词十七讲》《问题学生的诊断手册》等,周末空闲下来读读文学作品《天行者》和《语文教学通讯》《语文知识》等杂志。
阅读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沉静和平静,但绝不缺少那份希望和执著。
教师应该读书。
教师应该首先是个读书人。
教师应该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
教师应该通过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一直在想:无论我们处于多么不如人意的教育环境,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是怎样令人焦虑的教育现实,我们都应该首先使作为教师的自己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
读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是个笨拙的人,若说是什么让我有了一些教育教学上的进步,那就是读书。
我不敢自称“优秀教师”,但我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读书,您可以不相信我,但请相信阅读,相信岁月,相信种子。
如果一名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爱课堂,爱学生,爱教育,当然是一种起码的教育情怀。
但对于一个渴望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教师来说,只有爱是不够的。
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名利所牵绊,你要有更远的理想,不要眼光短浅,想一干就能马上得到什么成绩,要有“独上高楼”的高瞻远瞩的目光,静下心来读书吧。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我已经从教二十年。
这二十年来,可以说我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之极。
教学上,我尽其所能,上好每节课,我会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在课下,我会尽其所能,为每个薄弱学生补课,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在教学上,我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尽量找其平衡。
我既尽量使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也为他们的顺利升学而努力。
在这一届班级的教学上,我进行了许多的教育教学改变,语文课上,我增加了电影课程、晨读课程,让学生看精彩的电影写影评,让学生读美的诗歌谈感悟,还增添了课外阅读,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师生一起共读、一起共赏,在课堂上,还尽量给学生补充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一切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1.作业随笔。
自从我对作业进行改革,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连词成段成为我唯一的家庭作业。
今天,又在批改学生的练笔本,感觉好极了!学生写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仿写的,有叙事的,有写传奇的,有写历史的,有写诗的,平时难以发现学生的细节描写,在这里却是生动传神,看来,不是学生写不好,而是我们平时太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心想:做语文教师真好,改这样的作业,简直就是享受。
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情感,看到了学生的想法。
真希望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文素养,又能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我告诉学生,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练笔本,因为看得出来,学生很喜欢这种作业方式,我鼓励他们:用心下去,让练笔本成为自己成长的足迹。
2.晨读随笔。
今天早读,在学生进行课本自我复习后的二十分钟,又开始泰戈尔的《新月集》的晨读。
伴着班德瑞的《爱》,映在PPT的美好画面中的《审判官》:“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我开始了朗读,没有技巧,没有美妙的声音,只有心与心的交流,读一句,分析(是情感的流露和引导)一句,就这样慢慢走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感情;我告诉学生,父母的爱,包括惩罚,告诉孩子,爱是基础,在“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中做了不断地反复,看着学生若有所思的状态,我也感觉好极了。
接着,让学生看大屏幕,看推荐语:就好像遗忘也是一种记忆,痛苦也是一种恩赐一样,许多时候,责罚,是另一种形式的甚至必不可少的爱。
当然,出于冷漠甚至仇恨的责罚例外。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这就是母性之爱的真谛。
这种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血脉相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融相契。
因此,当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同时也是他们进一步建立关系的时候,――母亲也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更像自己,进一步地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彼此驯养的另一种方式。
“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
”这句话,所有的老师都应该铭刻于心。
怀着爱的严厉,是爱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似乎明白了爱的更深的内涵,我再深入,讲了东方爱孩子的方式,和西方的不同;然后在朗读方法上给予指导,只是通过快慢,声音的控制,传递情感,没有更多的技巧和表演。
这样的晨读,我想学生会更有收获,更加喜欢。
再来一起读下全诗,听:孩子们有了情感,看:孩子们,读得很专注。
20分钟的晨读很快就结束了。
让孩子有美的体验,多和孩子一起多读些好诗吧,阅读与共读,会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3.课堂随笔。
用了两节课上马丁•路德•金的经典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第一课我和学生一起赏析了这篇经典演讲。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可同桌,可自己,大声读,想用什么感情,就怎么读?然后解决了本课众多的字词,就进入了朗读指导,我让学生放开喉咙读,进行了第一段指导,然后个别读,品读,点读,最后站起来,进行读,注意表情、姿态,包括眼神,孩子们读得很投入,语文课的朗读竟然成了一种久别的盛典!第二节课,我选择了放视频资料:品读《我有一个梦想》。
我在期待着我的梦想,总有那么一天,我的语文课堂上,既充满了心灵的对话,更有思想深度的对撞。
4.课外书推荐课。
今晚自习,学生又处于兴奋状态。
因为这又到了每月课外阅读的总结交流时间。
离上次我开篇导读《老人与海》相隔一个月了,学生这个月的课外阅读如何,今晚同学们要大显身手了。
记得在导读时,我朗读了部分的精彩内容,在PPT上显示了精彩语段,并对“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进行了阐释。
在“改变,从阅读开始。
阅读,让希望看得见。
阅读,照亮我们自己。
以书为翼,让梦飞翔!”的朗读中,我放了名家朗读片段,放了电影片段,对整本书的精彩情节做了描绘。
现在,要看孩子的阅读情况了。
首先,用PPT显示了部分学生的优秀读后感,然后,就开始了本书的趣味竞赛,让学生在一个个的问题中,重温经典,并对答得好的同学给予小小的奖品。
孩子们对我提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
一节课下来,看到孩子们一双双发亮的眼睛,我想,为孩子的生活中增添一缕书香吧。
在现实与梦想,在实际应试与阅读理想中,我不断地挣扎着,不断地成熟着,渐渐地有了对教育教学的坚信,更多的是多了份坚守的内心的静谧和常态。
我知道教育是一份坚守,教育是一种信仰。
相信阅读,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我从不否认成绩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我更愿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个“伊”而不断努力的探索。
因为真正追求大事业,你是要付出代价,但不是那些个急功好利、想走捷径来求取最大的成果,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惜牺牲的追求精神。
若是计较眼前的一点小的功利成绩,就不会有坚持为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力量。
我常常觉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看不到什么回报,我们为此感到苦恼甚至绝望。
教育不仅没给我带来愉悦与成就感,反而使师生一起丧失了尊严。
我们卑琐、暴躁、怨天尤人。
问题出在哪儿?也许我们已经走了很多路,但还必须再往前走一步。
当我们怀着“再往前走一步”的信念,行走本身就成了一种期待。
相信建立在深沉的悲悯情怀上的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尊重。
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灵,我们要做的决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做人的尊严,而不仅仅是他的成绩!3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这是事业最高的境界。
大家都追求万紫千红,大家都在繁华灿烂的地方,但我最后发现,真正追求得到的是在灯火阑珊的地方,绝对没有盲目的只追求眼前的繁华的人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
一定要能够忍耐孤独,付出牺牲,勤劳的代价,才能取得成功。
“那人”是“在灯火阑珊处”的地方,绝不是众人喧哗的所在。
或许,我永远也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但,我愿用爱心、努力行走在教育这条艰辛的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