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和发展,促进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回答人类个体是如何从生物的人转学成社会的人这个问题。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德国心理学家是(冯特)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的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
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与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面性。
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学科。
更偏重于应用学科与社会学科。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第一,发展心理学方面:(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
人的先天素质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使个体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2)年龄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个体差异。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即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个体差异: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第二,教育心理方面。
(1)关于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关于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动机:是引起个体的学习行为,维持并调节这种行为,并且超向某一目标行进的心理状态。
(3)关于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
(4)关于如何做教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
2.中国近现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
1925年,《儿童心理之研究》,该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
《家庭教育》一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典范。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04年中国心理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实现了心理学的国际化与中国化的结合。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一书。
普莱尔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1.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和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坚持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其中必须和教育实际密切结合,以充分保证其实际效用,5.伦理性原则。
坚持伦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研究者在事先或事后有让学生知情的义务。
即向学生解释实验目的。
第三,研究者不能强迫学生完成实验或参与研究的全过程。
第四,对研究获得的资料,研究人员人做好保密工作。
第五,无论本人同意或不同意,发表研究资料一定要采用假名的形式。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2.观察法的种类。
(1)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
(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3.实施要求。
先自由观察;在假设指导下有组织的观察;控制某些变量后再进行观察。
(二)实验法。
1.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2.实验法的种类。
(1)根据实验场所不同分类。
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分类。
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分类。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实验法实施的要求(1)做好理论准备工作;(2)制订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3)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4)对被试对象进行训练;(5)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解释评价。
(三)调查法1.调查法是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者了解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
2.分类。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3.调查法实施要求。
(四)问卷法。
1.问卷法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搜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它是调查法的一种。
2.分类。
按问卷设计的形式可分为: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按问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问卷、团体问卷、邮寄问卷。
3.实施要求:题目数量不宜过多;题目叙述要简明易懂;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低年级采用封闭式,高年级采用封闭式或开放式;统计前判断回答是否有效。
(五)测验法。
1.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2.分类根据测验方式不同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根据测验材料性质不同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根据测验目的不同可分为:成就测验、性向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
常见的智力测验有“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用于智力诊断的斯丹福一比纳智力量表,其适用的对象是2岁至成人人格测验的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常见的人格测验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等。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设计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观测,比较各个年龄断学生心理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2.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时间里的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没有变化的依据。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华生发表了论文《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提出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
1.教育标准要多样;2.不体罚儿童;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4.幼儿培养目标;5.科学的性教育。
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
1.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
2.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实验以成长中的儿童为被试,让其形成惧怕心理,这与伦理性原则相违背,应该受到批评。
四、华生论人格发展。
华生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
它是后天形成的。
了解人格最可靠的方法是对其进行长期的系统观察。
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概念(一)心理发展的动力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诞生。
认为,人格的发展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1.本我:类似于“无意识”的意义。
它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即寻求最大满足和最少痛苦。
本我的核心就是本能。
本能有四个特征:来源、目的、对象、动力。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的状态。
2.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
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个体到儿童期,逐步学会了不能全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渐考虑到行为的后果,考虑现实环境的制约,即自我。
它遵循现实原则,即社会现实可能允许的范围。
弗洛伊德把本我-自我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形象的说明:本我是马,自我是骑士。
马提供能量,骑士指挥马前进的方向。
3.超我: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良心,是超我中具有惩罚、消极和批判的部分,它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例如,一个人不能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做坏事,如果做了,就有一种罪恶感。
第二部分是自我理想,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例如,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超我的表现。
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有是非标准,自我则是控制本身的盲目冲动,以保护机体免受损伤。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既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
(二)心理发展阶段论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标准。
不仅指性爱的本能活动,而且也指各种情感,如自我的爱、双亲的爱、子女的爱、朋友的爱、普遍的人道的爱、艺术品的爱、国家的爱等2.心理发展的阶段。
(三)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1.焦虑产生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的基础。
2.焦虑有三种:第一种是客观性焦虑;第二种是神经性焦虑;第三种是道德上的焦虑。
3.儿童焦虑的特点:第一,存在着个体差异。
第二,存在着年龄差异。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人的一生分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至1岁)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埃里克森认为,此阶段儿童进入系统学习时期。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此阶段是儿童期的结束,青春期的到来。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有三种方式:1.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2.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顺应是图式的质变。
3.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及其内容。
(一)皮亚杰认为,心理是按一定阶段发展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是:1.心理发展的过程是连续的,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