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是( B )。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4、( C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6、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B)。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7、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C )。
A、校训B、班风C、校风D、学风8、教育的经济功能受( B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D、文化传统9、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1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D )。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11、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D)。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B)。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13、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B )。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1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应用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15、“金字塔”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B )。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16、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B )。
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17、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C )。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18、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B )。
A、科学知识B、信息技术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19、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B )上。
A、教学思想B、教学内容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20、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C )。
A、特征B、表象C、核心D、内容21、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 )。
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活动文化22、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 C )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B、制度C、精神D、观念2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B )文化。
A、观念和制度B、精神和观念C、组织和制度D、物质2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D )。
A、情感性B、深刻性C、稳定性D、过渡性25、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D )。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6、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具有( C )。
A、正式性B、特殊性C、非正式性D、情感性27、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这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 B )。
A、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C、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D、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2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 A )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B、人才C、劳动力D、科学知识2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A )的关系。
A、政治B、文化C、经济D、科技3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B )。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31、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 B )。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3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33、“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C )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34、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 A )。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35、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36、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D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3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 )。
A、教育的性质B、教学组织形式C、教学方法D、教育的结构38、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 A )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生产力B、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技39、( C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A、教师文化B、学生文化C、校园文化D、活动文化40、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任命与聘用等,反映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A )。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D、教育的独立性41、在原始社会所有儿童都接受差不多的教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无缘接受这种教育。
这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B )。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内容的选择D、教学手段的选择42、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这充分说明( D )。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D、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4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这一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 B )。
A、生产力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B、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C、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手段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44、在农业社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小,工业社会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迅速提高,到了信息社会,高等教育的比例迅速提高,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
这说明( C )。
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结构有影响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D、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5、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种文化。
这充分说明学生文化具有( C )。
A、过渡性特征B、非正式性特征C、互补性特征D、多样性特征46、同一所中学,高一有高一的学生文化,高三有高三的学生文化,男生有男生文化,女生有女生文化。
这说明学生文化具有( D )特征。
A、过渡性B、非正式性C、互补性D、多样性47、在传统社会,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鉴别知识和选择知识的方法。
这说明科学技术( A )。
A、会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会改变教育者对教学方法的选择C、会改变受教育者的数量D、会改变教学的内容48、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使网络教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育对象空前扩大。
湖南大学2004年网络学院招生10万人。
这说明( A )。
A、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B、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观念C、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方法的选择49、工业革命以前,自然科学知识常常被排除在大学的课堂之外,而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知识越来越受到大学的重视。
这说明( B )。
A、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方法B、科学技术会影响教育内容C、科学技术会影响教学手段D、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目的50、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D )。
A、 43%B、 100%C、 50%D、 33%二、多选题 (在每小题的四、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ABCD )。
A、非正式性B、多样性C、互补性D、过渡性2、校风是学校中( ABCDE )的统一体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E精神文化3、教育具有( ABcDE )的双重文化属性A、传递文化B、深化文化C、构成文化本体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E、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4、校园文化由(AB )构成。
A、观念文化B、物质文化C、设施文化D、环境文化E、物质文化5、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是( CE )。
A、组织文化B、管理文化C、设施文化D、制度文化 E、学校环境文化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功能即( AB CD )。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
即( AE )。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D、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8、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 ABCDE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9、学校文化的特性有( 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