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港南区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7-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2018年1月31日,贵港市环境保护局在贵港市主持召开《贵港市港南区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7-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审查会。
参加会议的有贵港市环保局、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局、住建委、水利局、港南区环保局、港南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环评编制单位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和5位特邀专家,审查小组由有关部门和特邀专家共10人组成(名单附后)。
会上,审查小组听取了规划方案编制单位对规划方案的介绍及规划环评单位对“报告书”主要内容的汇报,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审查意见如下:一、规划概述(一)规划概况贵港市位于珠江——西江流域,其建设将有利于落实国家、自治区正在推进实施的开发开放新战略,是贯彻和体现国家赋予广西新定位新使命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贵港市港南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筹划建设贵港市港南区工业园区,利用贵港市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依托西江经济带发展平台。
根据《贵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立港南区工业园区的批复》(贵政函2016[103]号),港南区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包括桥圩工贸科技创业园和东环路以东片区两部分,其中东环路以东片区为主园区,桥圩工贸科技创业园为分园。
桥圩工贸科技创业园总规及控规已编制完成并由贵港市港南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本次规划为主园区。
规划区位于贵港市中心城区的江南东部,规划西起城区东环路、东至郁江边,南起城市总体规划的纬一路,北至郁江边,规划总用地面积17.58km2。
规划期限:2017年-2035年。
其中近期:2017-2025年;远期 2026-2035年。
发展定位:贵港江南东部现代工业新城、广西林产品制造示范基地和贵港市综合性先进制造业新基地、港南工业转型升级新平台、改革创新先导区。
产业规划:提升发展农产食品加工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林板深加工与家具制造支柱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两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
规划结构:构建“两轴、一心、七片区”的空间结构。
①两轴:纬二路东西向发展主轴、经八路南北向发展次轴。
②一心:在园区西部配套居住区中心、纬二路发展主轴旁形成综合服务核心,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的行政管理服务、商务办公、法律金融信息服务、咨询培训、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便利服务。
③七片区:西部配套生活居住区、中部产业北区、中部居住与产业融合区、东部居住与产业融合区、东南部产业区、北部居住与现代物流仓储融合区、西南部物流仓储区。
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园区城市建设用地1707.66公顷。
其中居住用地(R)250.47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31.13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35.00公顷,工业用地(M)558.97公顷,物流仓储用地(W)100.60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S)329.15公顷,公用设施用地(U)38.33公顷,绿地(G)364.01公顷。
非建设用地(水域)(E)49.92公顷。
园区远期产业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以上,人口规模为10万人。
(二)规划区现状1、开发现状土地利用现状:规划范围内主要以非建设用地为主,且大部分为农林用地,用地构成包括:农林地、村庄建设用地、河流水域、乡村道路、公共设施与商业设施用地等。
规划范围内现状建设较少,仅4处已批用地,为港南区岑西农业大棚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工程(约1208.4亩)、新蒙种猪场、天旺养猪场和横岭水陆加油站用地。
道路建设:规划区内现状道路主要为乡村道路,大部分为水泥路面,但路面窄等级低;路面最好的贵港108乡道,宽5~6m,是目前规划基地内村民的主要对外交通通道,其余村道均为路宽3~5m。
给排水工程:目前,规划范围内现状均饮用地下水,为机械打井。
未建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周边地表水体。
人口规模:规划范围内现状有八塘镇横岭村、岑西村、新安村等3个行政村,共2826户,总人口12968人。
2、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规划区现状主要为林地、农耕用地及村民住宅用地。
根据环境现状监测数据,规划区现状环境问题主要为土壤污染问题和水环境问题,规划范围内部分区域土壤砷和镍超标。
规划区内部分村民的生活用水,未经处理,排入附近河沟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三、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制约因素1、区域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空气: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内各监测点的常规因子SO2、NO2、TSP、PM10等监测因子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甲苯日均浓度监测值满足《前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限值;二甲苯日均浓度监测值低于方法检出限;臭气浓度均未检出。
(2)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沙冲江1#监测断面各因子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横岭江除4#断面的溶解氧超标外,其余监测断面的所有监测因子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郁江各监测断面所有监测因子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
(3)地下水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各个监测点的各项监测项目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水质标准值。
(4)土壤环境:监测结果表明,除了1#点位的镍和砷,6#点位的砷超标外,其余土壤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的Pi值均小于1,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
(5)声环境:现状监测表明,各监测点位昼、夜监测值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6)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范围内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为主;无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总体而言,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敏感程度一般。
2、区域环境制约因素(1)园区规划范围内有一定数量的村庄,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将涉及到村庄的搬迁问题。
园区内存在部分基本农田,园区建设将占用大量的农业用地、林地,人地矛盾的激化将成为园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2)根据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园区南面规划有三类居住用地,位于常年主导风的下风向,且下风向有西岸村、西朗、必塘、石栏地等村屯,且距离较近,因此,周边环境将成为园区扩大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津镇郁江取水口位于园区下游,水源地部分二级陆域保护区与港南工业园区范围重叠,重叠部分面积为1.06km2。
饮用水源保护区必须重点保护,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改进、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将会制约园区的发展。
四、公众参与调查通过对公众调查及公告公示结果的分析可知,100%被调查个人和100%调查单位均表示赞成该规划实施,由此看出,本规划的实施得到了周边居民及单位团体的大力支持,但同时也存在少部分的公众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表示担心,因此,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公众调查结果,在今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对于公众提出的各项环保治理意见,有关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对引进企业要严格把关,防止重污染企业的进入,切实搞好污染物治理措施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环境监督机制。
五、规划环境合理性的总体评价从贵港市港南区工业园区规划选址合理性来看,开发区选址符合区域“一带一路”战略产业布局,符合贵港市城市规划;工业区周边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不在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工业区规划选址基本合理。
港南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为“贵港江南东部现代工业新城、广西林产品制造示范基地和贵港市综合性先进制造业新基地、港南工业转型升级新平台、改革创新先导区”,发展定位是合理的。
根据规划方案分析,规划区配套生活居住区位于园区西侧,处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侧风向;产业主要布置在园区中部、东部和南部,仓储物流区布置在园区北面临郁江和园区西南面园区出入口,各功能用地之间布置防护绿地,减少各类用地之间的影响;根据对规划区内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分析及总量核算,经预测规划实施排放的水、大气污染均未超过环境承载力,但园区部分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等规划在东津镇郁江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故园区用地规划需重新调整,因此规划区整体布局是不太合理的。
六、规划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三线一单”(一)规划环境承载力评价1、大气环境承载力结论按照港南区工业园区的功能区划及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颗粒物、SO2和NOx。
根据“报告书”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分析成果,在规划实施的情况下,港南区工业园区远期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SO221.82t/a、NOx34.51t/a(NO231.06t/a)、TSP144.53t/a(PM1086.72t/a),低于按环境质量目标计算的低架源最大允许排放量:SO26837.36t/a、NOX 7814.16t/a、TSP7081.52t/a、PM103662.88t/a。
环境空气容量能能满足规划预测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2、水环境承载力结论根据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成果,港南区工业园区远期废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COD365t/a、NH3-N 36.5t/a、总磷3.65/a,低于按环境质量目标计算的最大允许排放量:COD 43664.89t/a、NH3-N4599.67t/a、总磷334.36t/a,3、资源承载力结论可供工业园区利用的水资源有郁江、龙井水厂和南江水厂,从水资源的角度,开发区所在区域水资源足可承载开发区规划实施用水需求,开发区规划实施不存在水资源方面的制约。
工业园区天然气供气纳入贵港市供气网络,形成统一的燃气管网。
待工业园区的供气管网接通后,工业园区将不再使用罐装液化气或煤炭,改用管道天然气。
工业园园区规划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可由主干路接入工业园区西面的东环路,交通较为便利。
4、生态环境及土地承载力结论根据生态适宜性分析,开发区用地生态适宜度总分为81分,属于“适宜”级,说明开发区的用地规划基本合理。
根据土地承载力分析,工业园区土地生态承载力可接受人口容量为16.3万人,而规划文本中提出工业园区最高控制人口数量规划为10万人,低于土地承载能力分析结果,是区域土地承载力可接受范围,能满足开发区的发展要求。
(二)“三线一单”1、企业准入引进企业需符合相关主管部门规定;根据规划区域实际情况,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建议如下:1)所有入驻项目应符合国家发改委最新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每年颁布的产业政策要求。
2)工业园区应按照拟定的产业发展导向进行引资入区,与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不符的工业企业可经当地环保部门及工业园管委会商讨后予以决定是否允许入区。
3)鼓励技术含量高、低污染、附加价值高企业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