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理学》第十三章 法律解释、推理ppt
《法理学》第十三章 法律解释、推理ppt
防止法官在法理解释中违背立法者的意志,以自己的个人价值判 断为依据,僭越立法权,其解释也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客观说
又称读者意图说,客观说认为法律解释的 目的在于探求法律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意旨。
主要理由
1、不存在一个有意思能力的立法者,因为立法机关不是 一个人,而是有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一群人,他们可能 在一些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还要征求专家、各单位的意 见,甚至经过全体公民的讨论,所以谁是真正的立法者难 以确定。 2、法律与立法者意旨并非一体。法律颁布以后就与立法 者意志相分离,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此时立法者的意图已 经不具有约束力。
法律文本中的语言包括日常语言和专业语 言两种
在解释法律文本中的日常语言时应当根据 其法律效力范围内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语 言习惯和语言规则,用最自然、最常用、 最明显的含义加以解释。
专业语言一般具有有单一性、专业性特征、 较为准确简洁。
专业语言可以分为法律专业语言(法言法 语)和其他专业。 在法律解释中专业语言的解释应当遵从所 属专业或行业的特定含义进行解释。
优缺点分析
主观说的缺陷主要在于过分强调立法者的真实意 思,由于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也会 导致立法者“古老意思”与现实不相适应。
客观说为解决这里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如果在法 律解释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希望得到 的解释,而后再加上说明法律依据的现象,在这 种情况下法律解释的结果如何就完全取决于解释 者的主观价值判断。
语法要素、逻辑要素、历史要素、体系化 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法 律解释方法,至今任然被视为有效。
一般解释学
20世纪随着超越法律解释学、圣经解释学等学具 体形态的的发展出现了两种解释学理论: 一种是以继承施莱依马赫和的狄尔泰解释学说, 将解释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加以研究和提 倡的解释学 另一种是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为代表的哲学解释 学,其理论将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的一般解释 学。 一般解释学得出现丰富和发展法律解释学具有重 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法律解释学的特殊性,一 般解释学不能取代法律解释学。
词语虽然具有模糊性,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的 这种性质它同时具有确定性。即人们普遍认可的 字面含义以及使用方式。
词语的这种确定性构成的法律条文具有的稳定性、 确定性和安全性的价值基础。因此在各种法律解 释中文意解释具有优先性。 当法律条文中的用语含义明确、且不与法律目、 法律原则相冲突,应优先采用文意解释 。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文本内 容和意义的理解与说明。
特定的组织和个人成为解释主体 法律文本成为解释对象
从广义上讲法律解释是只贯穿于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法律运行各个领 域
广义的法律解释主体没有见任何限制,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 可以做为法律解释的主体,但其解释未必有法律效力。
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仅考虑法条之间意思 上的联系,不考虑法律实质目,就可能出 现的法律条文的解释结果与法律目的不相 符。
(二)法意解释
又称历史解释、立法解释,是解释者通过 对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价值追求和欲实 现的法律目的的探索,来推知立法意图,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法律文本含义的解释方 法。
一般是要考虑包括立法时的政治、经济、 文化、道德状况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包括 被解释法律文本的制定、修改过程。其中 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 情况、草案、立法说明书以及废除的相关 法律等文字档案资料是最重要的解释依据。
法律解释的本质:立法者的解释/司法的解释 法律解释的结构:主体——对象——技术
3、法律文本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概念具有 抽象性和概括性。
4、法律文本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概念背后 总是隐藏着或预设着某种价值判断。(体现 着立法者对调整对象及利益关系的价值评价 和价值选择。)
例如:“可以”,“‘应当’中,为什么这 样规定?原因?适用条件?
法意解释的作用
1、准确的法意解释所给出的解释结果有较大的可 靠性,避免意范围被限制在所探知的立法 意图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也 受到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也被限制在一 定范围内 。
应用翻译解释方法应注意
1、对立法背景和立法文献的分析必须是真 实性和全面性 2、法意解释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程度有关。 历史立法资料越久参考价值越低,越新参 考价值越高。 3、法意解释结论的可靠性与立法制度有关。
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历史”是指法律文本制定时的特定 历史背景及立法意图,“现实”指的是当 下被解决案件及其相关的社会现实情况。
是“过去”制定的法律意识已经变化了的 “现实”。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法律解释 创造性,也是法律发展的形式。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方法
通说 分为文意解释、论理解释、社会学解释
从我国司法解释的实际内容看基本上采用客观说。
法律解释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主体合法 2、程序合法 3、内容合法 具体要求 (1)被解释的法律条文相对于个案事实其含义是明确的,否则应遵 从明确的文意, (2)应将被解释的条文或词语纳入相应法律文件整体进行理解和阐 述。 (3)对下位法的解释应当与上位法的相关规定和基本原则、价值取 向保持一致。 (4)所有关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解释,必须以宪法所确定的基本 原则、基本精神保持一致。
二、论理解释
(一)体系解释 体系解释又称系统解释、语境解释。是指从 被解释的法律文本在法律条文中所处的具体 位置出发,联系相关上下文及其他相关条文 对该条文进行解释的方法。
具体位置指法律条文唉一定的法律文件中所 处的编、章、节、条、款、项的位置。
没有一个法律规范是独立存在,他们必须 作为整个法律秩序的部分要素来理解。
---(德)魏德仕
体系解释的积极作用其作用表现在:
1、有助于全面整体理解和把握法律条文的 意思,尤其是当法律条文的理解存在疑意、 或出现歧义,从而消除条文中的疑意、或 歧义和模糊。
2、有助于克服法律条文间的相互不协调、 矛盾和冲突。
局限性表现在
在体系解释的实际应用中,如果不与其他 法律解释方法结合,容易导致拘泥于形式 而不是法律的实质目的。
论理解释包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 限制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 解释、比较法解释
一、文意解释
文意解释又称文法解释、文理解释、字面 解释。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以及 通常使用方法以阐明法律条文的内容和意 义的解释方法。
文意解释是法律解释的出发点和基石。在 各种法律解释方法中具有优先地位。
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解释方法和理论
注释法学派以回复罗马法罗马法的原貌, 主要采用机械注释的研究方法,即重文意 轻论理解释方法,
而注解法学派着眼于现实,试图通过历史 与现实的结合以解决现实问题二发展罗马 法传统,主要采用的是论理解释的研究方 法
3、到了近代,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 总结当时法律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法 律解释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意解释的局限性:表现在他将解释的重点和视 角主要限制在字面上,不考虑法律条文以外的因 素,容易忽视法律条文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等深层 意义。导致解释的机械性,甚至的法律条文的误 解。
应当注意的是当文意的结果不符合法律意旨,需 做出改变含义的解释,或因因法律条文意模糊导 致法律条文的解释出现多个结果时,应采用论理 解释方法 。
折中说
折中说认为解释者首先应当进行历史解释, 以此明确立法者的意图、目的和价值评价, 而当立法者的意图、目的和价值评价无法 确认的情况下,再考虑在文本可能的文意 范围内探究可能的理由,以确认任合乎现 在法律适用目的的意义。
总结
法律解释的目的问题的探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 题,更是一个法律实践问题。因为它涉及法律解 释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根本问题。 从法理解释学发展看,19世纪到20世纪初,主要 偏重于主观说,之后至今客观说占通说地位。折 中说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并未被普遍接受过。
(2)法律解释可以最大限度补救成文 法的不足,缓解滞后的规则和变化的社 会生活之间的紧张,从而使法律体系在 保持稳定性和统一性的同时,又能对社 会发展涌现出的新 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和调整。
具体原因
1、法律文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有确定性的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 模糊性和歧义性。 2、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这个由过去推至未来的方法,用的是不完 全归纳,不完全归纳法其结论具有完善而 不具有必然性。
法律概念内涵中的保留和舍弃的部分,为什 么?
法律解释学发展的过程
1、法律解释学产生于古罗马。源于作为成 文法的《十二表法》,它对法律解释提供 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法学家的解释) 2、中世纪,法律解释学主要表现在以罗马 法为己任的注释法学的理论中。 注释法学有分理为注释法学派和注解法学 派两个发展阶段。
1、主观说
主观说又称立法者意图说,这种观点认为 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探求立法者制定法律 规范时的主观意图。
理由:
1、立法者是有意思行为的主体,他通过法律表达自己的 立法意图,这种立法意图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立法意图应 当在法律解释中表现出来。 2、探求立法者的立法意图可以增强法律的安全性和确定 性。如果所有的人在法律解释中都倾向于可以被探知的立 法意图,所得出的解释结果你立法者的意图一直那么司法 使用就具有了肯定性和确定性。 3、根据权力分配原则,立法机关的权力在于制定法律, 司法机关的权力在于适用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所以在法 律适用时,查明立法意图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扩张解释是由于立法者认识能力上的局限 性所致。
应当注意的是扩张解释虽然是对法律条文 的含义进行的扩张,但这种扩张是在法律 条文的可能文意范围内之内,(?)超出 这种可能文意范围,就不再是这里所说的 扩张解释。
在实际审判过程中,法官并不是根据已经脱离了法律的 立法者的意旨进行解释,要根据先后颁布的法律文本中内 在的意义进行整合,这个事实也说明了法律和立法者意旨 并非一体。 3、受法律规范的约束的一般的人所信赖的是法律文本中 客观合理的意思,而不是立法者的内心意思。 4、根据客观说立场去实践,具有达成补充或创造法律的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