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策略设计及选择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策略设计及选择
1.传递—接受 2.引导—发现 3.示范—模仿 4.情境—陶冶
1.传递—接受
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动机 —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 用—检查。
2.引导—发现
主要是根据布鲁纳等人提出的“问 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这 一过程面提出的。
3.示范—模仿
基本过程是:定向—随从性练习— 自主性练习—迁移。
(2)不足
往往可能自身学习能力估量出入太大, 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花费 学生太多的时间。 学习的成功与否太多依赖于学生先前 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对 差生的学习不利 。
二、教学模式(instructional models)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 (三)教学模式的功能 (四)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特点 2.教师的作用 3.学生的任务
1.特点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 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4)重视强化的功能。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第一节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确定 第三节 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一般原则
第一节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二、教学模式( instructional models)
一、教学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二、确定教学活动程序
(一)教学活动程序的建立 (二)在我国常用到的教学活动程序 (三)确定教学活动程序的原则
(一)教学活动程序的建立
1.引起注意 2.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生行为 7.提供反馈 8.评定行为 9.促进记忆和迁移
(二)在我国常用到的教学活动程序
2.自学式教学策略
(1)含义 (2)优点 (3)不足
(1)含义
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 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 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 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 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 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1)优点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 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 学习效果较好;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 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 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1.明确的针对性 2.典型的灵活性
3.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 的教学情形。 4.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
(三)教学策略的种类
1.主导式教学策略 2.自学式教学策略
1.主导式教学策略
(1)含义 (2)优点 (3)不足
(1)含义
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 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 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处 理教学信息。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的种类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当某一教学目标确定以 后,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媒体技术等 因素,从而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 教学方案的总体考虑。
(二)教学策略的特点
(1)优点
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机增删、调整教学 的内容和节奏。 教学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 习较多的教学信息。 对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 生来说,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2)不足
学生自身智力投入相对少,信息处理 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好; 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较为 被动,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 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的作用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 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3.学生的任务
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 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 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客观行 为与强化,但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否定大脑对行为的支配与调节作用。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教学目标――自我实现 2.教学过程——自由发展 3.教学原则――真诚、信任和理解 4.教学方法――非指导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如何发教师的指导作用
1.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 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 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 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 以认真的思考。
(四)教学模式的结构
1.理论依据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4.实现条件 5.教学评价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确定
一、选择相关的学习理论 二、确定教学活动程序 三、选择教学方法
四、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一、选择相关的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丰富的 教学经验基础上和一定教学思想或教 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 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
1.操作性 2.简约性 3.指向性
4.完整性
5.开放性
6.稳定性
(三)教学模式的功能
1.描述组建功能 2.咨询阐释功能 3.示范引导功能 4.诊断预测功能 5.系统改进功能
2.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 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 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 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 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 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 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