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指劣马。
(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2)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
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
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
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
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
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⑴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1)C(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⑴C;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船户高翥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①会沙头。
老翁晓起占②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③付浮悠。
【注释】①知识:相识的人。
②占:预测。
③生理:生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
B. 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
C. 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D(2)示例:①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解析】【分析】(1)D项,“老翁的自嘲”和“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
“笑”和“爱”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D项曲解诗意。
故选D。
(2)《渔翁》写一个“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
《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三世儿孙居”“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
故答案为:⑴D;⑵示例:①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创作风格的能力。
“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
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基本风格,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指对自然或现实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
本题中两首诗歌即分别涉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诗歌分析这两种风格的体现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真山民②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
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
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
“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1)C(2)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