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增养殖学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鱼类增养殖学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1)前期(post-larva) 前期(post收完毕时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
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
(2)后期(ana-larva) 后期(ana-
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 食到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 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 出现。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0.35mm 时,摄食桡足类幼体、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小型动物。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藻外,还摄食大型的桡足类。 开口阶段的摄食方式也主要是吞食。随着鳃耙等摄食 器官得到发育,鲢鳙摄食方式由吞食开始向滤食转变;草 鱼虽依然保持吞食食性,但也开始吞食小型底栖动物。

37

1179.01
107±6
31.865
1055
53.5
表5-3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日 龄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全长 (mm) 7.0 7.3 7.5 8.3 9.0 9.6 10.5 11.2 11.9 13.0 体重 (mg) 3.8 4.6 5.5 7.0 8.5 11.8 16.4 20.3 24.5 29.7 成活率 (%) 70 68 65 63 60 58 55 54 52 50 成活数 (万) 1400 1360 1300 1260 1200 1160 1100 1080 1040 1000 虎斑猛水蚤 个数(百万) 88 104 118 146 169 227 299 363 422 492 虎斑猛水蚤 重量(kg) 2.66 3.13 3.57 4.14 5.10 6.48 9.02 10.96 12.74 14.85
表5-1 一些海水鱼类开口摄食的口径与全长
种类 鱚鱼 鰶 真鲷 鲈鱼 魳鱼 初孵仔鱼(mm) 1.31 3.2~3.4 1.82~1.94 3.0 3.45~3.5 开口时全长(mm) 2.6~3.0 4.8~5.2 3.0 3.7~4.0 5.1 口径(μm) 255~311 264 111~320 622 994
4、成鱼期(adult fish) 成鱼期( fish)
死亡。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
二、鱼类的变态 (一)鳗鲡目的变态 鳗鲡目鱼类在仔鱼期要经过一个无色透明 的柳叶状态阶段, 的柳叶状态阶段,经过变态后鱼体变成棍 棒形。部分鲱形目鱼类也有类似变态。 棒形。部分鲱形目鱼类也有类似变态。
(二)鰔科的变态 这类鱼成体所具有的长针状下颌在后仔鱼 期初是完全没有的,一般从后仔鱼期至稚 鱼期阶段,针状下颌急速地发育,变态成 成鱼形态。
3、摄食量
表5 - 2
组 别 Ⅰ Ⅱ 尾 数 40 40 全长 (mm) 8.5± 0.3 11.4± 0.54 15.0± 0.54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23.2℃) (22.1~
体重 (mg) 7.15± 0.68 20.30 ± 1.98 59.9± 3.44 组日摄饵 量(mg) 143.95 402.92 肠道中猛 水蚤个数 41±3 83±5 每尾日摄饵 量(mg) 3.691 10.073 日摄饵 个数 122 334 摄饵量与鱼体 重比率(%) 51.5 49.6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第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 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仔鱼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互相残食,随后口径比迅速 减小。全长9 10mm(20日龄) 减小。全长9~10mm(20日龄)时,口径的变化趋于平稳。 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 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 地增长。也就是说,仔鱼的口径比随全长的增加而变大, 到一定大小时,口径比开始减小。在口径比达最大值时的 体长分界线处,食性发生变化。
2、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
此时为仔鱼期食 性向成鱼期食性的过渡阶段。鲢鳙鱼完全转为滤食性;草鱼可以吞食 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幼鱼期的食性已基本与成鱼期相同。除了摄食、 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日趋完善以外,幼鱼期的栖息水层、环境也与成 鱼期基本接近。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 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食物种类与其栖息水层 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 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 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食性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质变的过 程。
(三)鲽形目的变态 鲽形目鱼类在后仔鱼期之前是普通鱼左右 对称的形态,当后仔鱼期终了时发生变态, 头颅骨发生扭曲,一侧的眼移到头顶乃至 到达另一侧,鱼体变态成左右不对称的体 形,最终口、齿、体色、鳍等左右均不对 称。
三、鱼苗鱼种食性的变化 (一)阶段性 1、开口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前,仔鱼即开 口摄食,一般为原生动物、轮虫、贝类担轮幼虫 等小型浮游动物,有些种类的仔鱼(如石斑鱼) 口裂较小,甚至要投喂受精卵。对饵料种类的选 择指标主要有饵料大小、可捕性(游泳速度、分 布水层)、相对丰度和适口性等,其中最引人关 注的还是饵料大小,其决定于仔鱼的口径。仔稚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的范围。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第一节 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鱼苗、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 仔鱼期( fish)
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 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 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 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三)关于摄食的几个重要概念
1、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sac utilization rate) 、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rate) 利用卵黄转化为机体组织的程度。 2、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 、不可逆点(point irreversibility) 仔鱼在持续饥饿到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不同种类仔鱼抵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孵化时间长、卵 黄容量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该点出现晚,反之则早。鲆、鲽类 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3、开口(initial feeding) 、开口(initial feeding) 仔鱼在卵黄囊即将吸收完毕时,开 始主动摄食外界饵料生物的现象。 反映了仔鱼
表5-2 青、草、鲢、鳙、鲤的食性转换
(二)摄食特征
1、食物的选择
仔、稚鱼摄食,除了与口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鳃耙多少、口的 形状、运动能力等有关。仔、稚鱼对于水环境中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 性。孵化后8 性。孵化后8天的梭鱼仔鱼在水体中饵料百分比组成中贻贝幼体占 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吃进的饵料中,贻贝幼体占94.9%、 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吃进的饵料中,贻贝幼体占94.9%、 轮虫占4.7%。孵化后20天的稚鱼,在水体中轮虫占52.5%、卤虫幼体 轮虫占4.7%。孵化后20天的稚鱼,在水体中轮虫占52.5%、卤虫幼体 为41.41%时,两者在数量上几乎相等,但稚鱼的胃含物中,卤虫幼体 41.41%时,两者在数量上几乎相等,但稚鱼的胃含物中,卤虫幼体 却占绝对优势,为94.01%,而轮虫占5.45%。蓝点马鲛只捕食鳀的幼 却占绝对优势,为94.01%,而轮虫占5.45%。蓝点马鲛只捕食鳀的幼 鱼,而不捕食大小相似的箭虫。在饥饿状态和食物种类单一时,有些 鱼类的仔、稚也可能饥不择食。但有些种类的仔、稚鱼宁可饿死也不 捕食不适合的食物。
2、食物的转换
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消化系统的分化发育,饵料的种类也随 之有所转化。仔、稚鱼的食物转换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之间有一 个过渡时期。食物的转换有两个基本类型,梭、鲻等鱼类,仔、稚鱼 的食物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植物性饵料。另一类型 如牙鲆、真鲷等鱼类,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动物 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 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4.06mm 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 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 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 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50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 硅藻为主要食物。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 段为动植物混食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