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

一、联律的定义首先说一下什么格律?格律=格+律,格律就是格加律。

对联也有对联的格律,我们简称--联律(一)对联格律的要求。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叫“六相”。

1、字数相同。

上下联字数完全相同,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特殊的例子,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实对实,虚对虚。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句子的结构或句型,要求上下联完全相似,即使长联,上下联的句子也都要做到,上下相对。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4、节奏相应。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

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

如: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可怜--鼠辈--偷酥--死堪羡--鸽王--绝食--生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不过,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

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

语意节奏主要依据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

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即音步位)的声调要求(即平仄安排)上划分。

所谓节奏,主要是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

因此,为了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

如,语意上的节奏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5、平仄相谐。

就是指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就是说在一句联中,135位置上字上平仄可以不不论,246位置上字一定平仄相反。

平仄协调在对联平仄声中的排列规律,是对联的生命。

也就是说对联的声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因此,联界把违反声律的现象,归结为撰联的声律三忌。

声律三忌为:a、忌单联失替,又叫“串声”。

单联失替,指对联的上联或下联中,246偶位字没有平仄交替,简称失替。

以七言联为例:上联:○平○仄○平仄;或○仄○平○仄仄。

在单联中,看一下246偶数位置的平仄。

平-仄-平;仄-平-仄,这样相互交替就是合格律是对的。

如果是平-平-仄;平-仄-仄,或者是仄-仄-平;仄-平-平,就是失替了(俗称出了律)b、忌上下联失对,又叫“串调”。

还是以七言联为例:上联:○平○仄○平仄;或○仄○平○仄仄下联:○仄○平○仄平;或○平○仄○平平还是看上下联中偶数位子246上字,一定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上下联失对,指上下联的246位子的字,没有平声仄声相对,即没有平仄相反。

c、忌上下联联脚失调。

联脚失调现象有二点。

一是上联尾字为平,下联尾字为仄,简称“平起仄收”二是同声落脚,就是上下联,联脚平对平或仄对仄。

这两种现象是对联的大忌。

联脚的收脚,有条硬性规定,上下联收脚必定要“上仄下平”,即“仄起平收”。

同时要注意在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也应平仄相反,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又平衡了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观点。

凡是出现上述“三忌”现象之一的对联,属于病联。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此外,还要注意:1、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2、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如:“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

又如:“大日智光遍照”,也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孤平或孤仄的现象,主要只在五、六言的句子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而且,考虑到五、六言的句子,字数本来就不多,因此,对于孤平或孤仄,能忌,当然可以,不忌,关系也不大。

如同三平尾或三仄尾一样,从对联格律越来越倾向于宽松的发展趋势看,孤平或孤仄也可以不作为禁忌。

3、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如: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不)恨人4、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如: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具体应用以后详细讲解)6、内容相关。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二)、什么是音律、声律和韵律。

前面我们都是围绕着对联的格律着重讲了格,那么现在具体说说律。

1、什么是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

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音律的形成是与声调、语调和韵调等的相互调节和协调有关的。

如果发音错了,说出来的词就会改变意思,造成误解。

大家都知道现在律的平仄有两种说法,那么什么是今音和古音,今律和古律呢?a、何为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b、何为古音?数百年前的古汉语的发音为古音。

也有四声,平上去入为古四声。

c、何为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

所以一二声为平,三四声和轻声为仄。

今律规定的简称为今律。

d、何为古律?古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

古汉语发音来定平仄。

(平水韵之规定),古律规定的简称古律。

我们知道了今律和古律的概念,那么接下来具体说说律的平仄。

2、什么是平仄。

平仄,大多数情况下,用现代汉语也就是用今音的普通话来说。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来讲(也就是今音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汉字注音符号分别用“─”、“/”、“∨”和、“\”表示四种声调。

因此可以用拼音声调来辨认字的平仄。

阴平和阳平的字发音近似于平音字,称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的字发音近似于仄音字,称为仄声字。

之所以说近似,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大致可以这样去分声调,但并不是全部。

有一些字表面上的汉语拼音是一二声和轻声,其实却是仄声字,就是入声字,为仄声。

按古汉语来讲,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汉语拼音的阴平与阳平,为平声字。

上声:汉语拼音的三声,为仄声字。

去声:汉语拼音的四声,为仄声字。

入声: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

我们现在学习对联、律诗、填词,大都是用水平韵的,以上就是平水韵的分法规定,平水韵中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字。

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今律和古律)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3、什么是入声。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

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发音时有受挫的感觉,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

在一些其他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

很好辨别和记忆,常用的并不多。

平仄及入声字简单的辩别方法以及古仄(入声)转今平”的常用字列表,在上周校长讲课的时候已经提供给了我们一些资料。

我们论坛也有这样的资料,下面说关于入声字的查询的网址:/bbs/thread-10337-1-2.html(三)、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1、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只要句中和句脚严格做到“两两交替”即为正格。

又分为三种形式。

a、律联。

五言正格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种格式(拗体除外)。

七言正格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格式(拗体除外)。

b、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

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

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

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

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

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

二言正格句: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三言正格句: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正格句: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正格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八言正格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