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
案例1:中新网2月23日电(财经频道记者马丽):
2011年春节刚过,“用工荒”便再次席卷东部沿海地区。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城市劳务市场迎来了新一批返工潮,此前未能达到招工预期的企业纷纷渴望抓住这一时机,而结果却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民工市场的“唱荒”阶段,不少企业为招工难而头疼不已。
年关刚过,“用工荒”的报道便见诸各大媒体的显著版面。
今年对企业来说,招工似乎比往年来的更加棘手。
原本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开始大面积“召回”本地农民工,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西部城市建设和企业西进步伐的加速,农民工回流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结构性招工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中西部企业今年也加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农民工短缺现象更加明显。
而面对“80后”撑起的外出农民工主力军,在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面前,企业要如何抓住这一新生力量?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案例2:(英国)FT中文网(2009-03-10)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铮
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今年“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
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入了“为大学生找工作”的具体措施。
3月7日,人大、政协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也均与此话题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
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
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多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不到应届毕业生的一半。
由案例1可以看到,我国在近年来每年都会遇到“民工荒”。
“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我过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提高,各项产业迅速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变化很大。
东南沿海一带分布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到来,但是在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工厂倒闭,从各地而来的农名工又返回到家乡。
在春节前后是劳动力最缺的时候,这是季节性因素,因为大家都回家过年。
年后,企业生意好转,有订单了,但劳工没有及时接到信息,以为还是没工作,所以选择不继续外出打工,这是信息不对称。
现在在外打工的收入还不如村里人在家创业挣的多,索性就呆家里了。
这是待遇问题。
案例2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所谓“高素质人才”的就业也是政府的难题,一方面毕业生数量大,工作岗位少,一方面毕业生眼光高,嫌有的工作待遇不好。
所以工作“难找”。
劳动力市场现状与问题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
随着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据估计,2000年底,包括登记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新下岗职工,机构改革中分流,农转非等几项指标在内的我国未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力数量约为 2800万——3000万人,此外,农村约有1.3 亿—1.5亿剩余劳动力,这大大加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
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
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适度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再一方面,政府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引导功能没有发挥到位,造成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抢着做的现象。
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就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以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受很多因素影响,产生问题。
第一,劳动力总量过剩,而具体来说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总量多,但是其中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门职业技术培训的高素质人才不多,所以大多数劳动力只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但这个产业能吸纳的劳动力是有限的,所以造成劳动力过剩,而对高素质人才有巨大需求的产业却是求贤若渴,招不到符合条件的员工。
这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国家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多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二,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
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流动。
举例而言,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市有着户口准人就业的限制,西部比东部劳动力流动性较差。
劳动力市场处于城乡,地区及部门之间相互分割的状态,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质量参差不齐,量大质不优,毕业的大学生当前出现过多状态。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毕业的大学生当前出现过多状态。
但是目前却出现岗位少,大学生过多情况,另外刚刚毕业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因此培养的成本、职业化的成本很高。
据悉,今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约630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大学生,需就业的大学生接近千万。
因此表面上似乎“毕业即失业”,为完成“就业指标”往往大学生会“被就业”,许多大学生因各种原因甚至出现“啃老族”等现象,这些似乎都是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的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第四,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性就业机制。
受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跨地区就业的比重相当小;毕业生就业仍处于由国家安置就业向通过市场,实行竞争就业的过渡阶段;在人才的分配上也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国有小企业难以获得搞技术人才。
此外,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尚未有效形成,工资分配制度处于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并存的阶段,企业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工资分配仍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价值和供求关系。
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该重视高等教育,严把教学质量,除了培养科技人文人才外,还要注意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劳动力。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教育,教育影响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是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基础。
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经济部门的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经常变革,因而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