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2至6岁年龄段为例

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2至6岁年龄段为例

目录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比较 (1)——以2至6岁年龄段为例 (1)-- a case study of 2 to 6 years of age (2)前言 (2)一、中西方美术教育思想比较 (3)(一)中国美术教育思想根源 (3)(二)西方美术教育思想根源 (3)二、中西方儿童美育的不同 (3)(一)教育观的不同 (3)1.导向式和教授式 (3)2.主动式和被动式 (4)(二)教育内容的不同 (5)1.教育方法的不同 (6)2. 教育结果的不同 (6)三、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7)(一)中国儿童美育的不足 (7)(二)中国儿童美育需要借鉴和改进的方面 (7)1.教育观的改进 (7)2.教育方法的改进 (7)3.教育内容的改进 (8)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2至6岁年龄段为例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绘画这门艺术逐渐被广泛的接受和学习。

《儿童绘画分析和教程》中指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栽培少量画家,而是是对人的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进行教育,是一种素质的教育,是让人走向全面发展的教育[1]①。

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V,Lowenfeld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艺术教育是为了让人在创造时,变得更拥有创造力,而不论这个创造能力力将会被用在哪个地方。

一旦儿童长大了,由自身的美感意识得到较高的创造力,而且把它应用在生活中,如此艺术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2]。

更有美术教育家研究发现:儿童在10岁以前都有潜在的绘画能力,同走路一样同步发展。

更被专业人士认证,儿童美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到的用处是非常重要的,对开发儿童的智力和培养其潜在能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美育教育思想;儿童美育差异;中国儿童美术教育①注:引文来自杨景芝.《儿童绘画分析和教程》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s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2 to 6 years of age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The art of painting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studied .Childre n's drawing analysis and tutorials :Children art education ,The purpose is not to cultiv ate a small number of painters ,Itis the education of people's psychology, thoughts, se ntiments and personalities .It is a kind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it is a kind of educatio n for people to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V, a famous American art educator, Low enfeld has a saying :Art education is to enable people to become more creative when t hey create, regardless of where the creative power will be used .If the child is grown u p, by his personal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obtain higher creativity, and apply it to life, t hen the purpose of Art Education .More art educators research findings :Before the ag e of 10 children have the potential to draw, with the same pace of development .Mor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hildren's aesthetic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It has an indelibl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 en's intelligen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potential ability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education thoughts ;differences in children 's Art Education ;Chinese children art education前言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的差异,那么对美术教育的教学观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篇主要对中西方的儿童美术教育作出对比,从中西方教育的思维、课堂教学方法、教育观点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和西方儿童美育的差异进行比较,加深儿童美育的认识,并取精华弃糟粕,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中西方美术教育思想比较(一)中国美术教育思想根源中国最早的儿童美术教育是从以重视“技”和重视“艺”为特色的,“艺”主要是师徒式的传授方法。

教育思想上注重综合观,注重天人合一,不过分强调个体。

教学上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书画教学大都是师徒传授,讲求世代传承和摹仿,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缺乏创新性。

其次,中国的模仿说,师造化,宋代绘画中的写实风格,严谨的审物精神,都影响了我国绘画上千年的时间,教育总的来说显得内向。

直到西方文化的传播影响,才有了理念的变化,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加入了手工等课程的学习,开启了新理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

(二)西方美术教育思想根源西方教育总的说是一种外向型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解放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强调以人为中心,自由空间变大。

美国教育家V,Lowenfeld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强调自身和个人创新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很好地整合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人”②。

因此,他注重儿童创作的过程,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反对在孩子创作是给孩子定规矩,讲道理。

他的这种理论被称为“工具论”,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有很大的影响力,极重视美育的价值[3]。

二、中西方儿童美育的不同(一)教育观的不同1.导向式和教授式西方的教育偏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在美术教育上更是注重儿童自身想法的表达,主张儿童个人感情和思想的展现,强调美术表达上的自由抒发。

同时结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发挥孩子的天性,鼓励儿童自由的想法,锻炼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启发儿童自己独立完成创作,从中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提高儿童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而促进身心、智力的发展,学会对自身的管理。

孩子们在丰富的世界里,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题材,②注:引文来自美国教育家,V,Lowenfeld《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运用媒介达成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在艺术上表达自我,还是在生活的任何维度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4]③。

近年伴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出台,我国的儿童美育已经不仅仅是教给儿童绘画的技术,也逐渐开始注重儿童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观念上很大的进步。

但纵观中国的美术教育,技法能力的培养还是占据了主要地位,也就是重基本功轻创造力。

很多人都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教小朋友画画,教师示范,学生临摹,并且以学生的作品像不像范画作为评价标准,很少带领儿童去感受欣赏生活中、艺术中的美不关注儿童本身的想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在艺术中的自由。

对比中西方教育观点,西方更注重的是儿童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发现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创造的、体验尝试的过程;而中国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或者经验告诉学生,儿童按这种经验去进行实践,当然,实践完成后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一般很难突破已经存在的固有认知,这种教育被称为是传统的灌输。

虽然两者都存在教师的导向作用,但中国更偏向主导型,相对比较,西方外向开放的教育观会更容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而中国在专业和规范上较有优势。

2.主动式和被动式怎样让儿童在课堂上乐于学习,创设愉快的氛围,这是西方国家的教师经常考虑的问题。

父母让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目标不是要塑造出大画家,而是在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开拓视野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通过游戏,看电影,看绘本,逛博物馆等方式让孩子观察体验讨论,通过设置的活动表达自身想法和感悟,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富有美感的、快乐的游戏,是充分享受情感抒发和趣味探索的活动。

而中国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抱着很大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孩子多才多艺,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

我们的美术班,少年宫不是为了开发儿童的潜能,提高儿童审美能力,而是教授给孩子一种标准式的绘画,不重视儿童内心的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③引文来自《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儿童教育-知乎》从而导致儿童作品被动的表达。

那么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就不可避免的固定在某一个标准上,这似乎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6]。

从比较中不难得出,在学校、家庭教育观念上,中西方美术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西方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和分析能力,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最大可能的保护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中国教师教给儿童的是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无疑这是对儿童创造力的一种束缚,会使一个热爱画画的孩子变得不爱画画。

(二)教育内容的不同人类最宝贵的时间就是童年时代,纯真可爱,2至6岁年龄段的儿童画随心所欲,不造作,有着儿童特有的质朴、纯真、幼稚的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