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防治法
(三)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的规定
1.锅炉烟尘排放标准制度。 2.集中供热制度。 3.燃料改进制度。 4.控制区制度。
(四)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的规定 1.限制排放制度。 2.回收利用和排放处理制度。 3.达标排放放射性物质制度。 4.禁限排放恶臭物质制度。 5.防治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制度。
第三节 水污染防治法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造成 大气成分发生改变,而对人类、生物及财产带来 不利影响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由于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引起的。 污染源有两大部分,一类是自然污染源,另一类 是人工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概况
早在1953年,原劳动部制定了《工厂安全卫生 暂行条例》,其中对防治空气污染作了规定。 1956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和《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 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制定了《工业“三废” 排放试行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979年,在我国制定的首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 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 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 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 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 处理有关的渔业污染事故。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 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 的调查处理。 各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 门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 本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二、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念和特征 1.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念 所谓环境污染防治法,是指国家为预防和治 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 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活动(包括各种对环境不 利的人为活动)实施行政控制,以达到保护生活 环境、进而保护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目的而制 定的同类法律的总称。
2.环境污染防治法的特征
(四)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的污染
“倾倒”是指通过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 载运工具,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 行为,包括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及其辅助设 施和其他浮动工具的行为。“倾倒”在广义上也 包括在海上焚烧。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第5条规定:“海洋倾倒 区由国家海洋局商同有关部门,按科学合理、安 全和经济的原则划出,报国务院批准确定。”我 国至1995年底已划定五批共38个倾废区。
一、水污染的概念 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 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 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二、水污染防治立法概况 我国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1979年9月,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 以法律的形式对水污染的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 定,据此国家还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水环对防治陆 地水污染作出了系统的规定。1989年7月,国务 院还批准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一)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防治大气污 染中的职责 1、统一治理。 2、科技导航。 3、综合规划。 4、植树绿化环境。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
1.执行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制度。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实施征收超标排污收费制度; 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者实行限期治理;实行大气 污染事故报告处理和采取应急未经国家海 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 海域倾倒任何废弃物。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 须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国家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 倾倒。
倾废活动的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及其派 出机构,这些部门依法行使以下职责:( 1 )对申请倾倒废 弃物者进行审批。( 2 )与有关部门协商,按照法定原则划 出海洋倾倒区,报国务院批准确定。定期对海洋倾倒区进行 监测,加强管理。(3 )在倾倒单位装载废弃物时予以核实, 如发现实际装载与许可证所注明的内容不符,可责令停止装 运;情节严重者,可中止或吊销许可证。( 4 )对海洋倾废 活动进行监视和监督,必要时可派员随船。( 5)对违反倾 倒废弃物管理法规者依法进行行政制裁,处理倾废污染损害 索赔的纠纷。 境外的废弃物不得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包括 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
环境污染防治法
第一节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一、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述 (一)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其各种活动中,向 环境排入了物质和能量而导致环境质量和 构成物质性质发生变异,危害生态平衡、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二)公害 一般认为,公害就是环境污染。我国现 行《环境保护法》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 公害”一章第24条中列举了环境污染和其他 公害是“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 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 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 的污染和危害”。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 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 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 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 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 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 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 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 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 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三)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 生活活动所产生的;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 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 类与自然生态系统。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都是损害的结果。
(四)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分类
1.在环境科学上,将导致环境污染的物质分为一次污染物 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与环境接触, 进入环境而导致的污染,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未改 变。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 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 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的污染要更具有破坏性,危害程 度也更大。 2.根据污染物介入环境的要素不同,可以分为大气污染、 水质污染,海洋环境污染、土壤污染。 3.根据污染物的形态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 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等.
(1)环境污染防治法是针对某一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所 进行的综合立法,其内容涉及到对该环境要素的全面保 护。 (2)环境污染防治法与环境要素保护法之间应是互相协 调与互相配合的关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 对环境要素的保护作出规定,但它们各有侧重,两者不 可偏废。 (3)环境污染防治法是环境法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某 一环境要素保护的专门单行法规及其相关法规构成的系 统性规范的统一体,并非仅指某一具体的单行法。
(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原则
1.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原则。 2.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原则。 3.水污染防治与企业布局、改造相结合原则。
(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
1.关于水环境保护标准制度 (1)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 (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 (3)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的潜水和承压水。关于 防止地下水污染,主要有以下规定: (1)地面渗漏污染防治制度。 (2)开发中的污染防止制度。
第四节 海洋污染防治法
一、海洋污染的概念
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没有直接用海洋污 染的概念,而是用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表述。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海洋环境污染损害, 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 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 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 害影响”。 从人类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看,海洋污染物的来 源主要有三类:首先是陆地污染源,其次是海上污染 源,再次是大气型污染源。
二、海洋污染防治立法概况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入 海河口海区、港湾、内海和沿岸海域的局部区域环境污 染状况,国务院在1974年批准制定了《防止沿海水域污 染暂行规定》,在有关单位内部试行。1979年,我国在 《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对海洋环境保护作出了原则 性的规定,为此国家还于1982年4月发布了《海水水质 标准》。到1982年,我国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1983年国 务院又制定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和《海洋 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5年还制定了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之后相继制定了《防治海岸工 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1990年)、《防 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年) 等。
三、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一)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水污染防治中 的职责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编制流域水污染防治 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划定重点保护区并加以特 殊保护;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定水环 境质量标准、组织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城市污 水集中处理设施;发生水污染事故时,采取了强 制性应急措施以及限期治理等。同时,《水污染 防治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必须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 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在1988年国家制定的《水法》中,也对合理开 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环境污染作出了规定。 在环境标准方面还制定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 准》(GB3838—8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92)、《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8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等。 1995年国务院还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针对淮 河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 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 法》,使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