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分析,而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沿袭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对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产业承接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产业承接力1.引言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重新调整产业分工、重新分配价值链的过程,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
产业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承接力是实施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承接的成败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2.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1 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一般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支持。
2.1.1 基于产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首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其理论模型与飞行中的雁阵非常相似,因此称为“雁行形态理论”[1]。
2.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邓宁(1988)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将跨国公司对位直接投资的基础与动力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
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时,会选择进行技术转让;当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两项优势时会选择进行对外贸易;而当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项优势时其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在该理论中,邓宁把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决定国家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这就为解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围际产业转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转变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
2.1.3 基于国家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1948—1953年,面对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给拉美经济造成的严峻局面。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49)提出了“中心一外围”理论。
“中心一外围”理论认为:“中心一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服从于“中心”国家的利益。
“外围”国家处于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位。
“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
由于“外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中心”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失去了发展本国工业的机会。
因此,“外围”国家要摆脱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唯一的出路就是实行工业化[3]。
2.2 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系统阐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他认为在众多影响工业产品成本的因素中,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力要素是“随生产地的区位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其中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基本定向起最重要的作用,劳动力成本影响可引起成本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聚集作用又可使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定向区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因此,最佳工业区位在于三者作用下的最佳[4]。
奈科斯丁和泽莫(nakosteen&zimmer,1987)从企业迁移的视角探讨了企业迁移的作用力,将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拉力和阻力,推力因素包括缺少发展的空间、通达性、劳动力市场等;拉力因素主要是区位条件;阻力因素涉及维持现有劳动就业关系[5]。
ashcroft和taylor(1977,1979)指出:产业转移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全国所有区域的产业转移总量是由国家层次的投资决定;第二阶段的空间分布是由能够反应各区域经济吸引力的因素决定的,这些要素包含有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国外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对产业转移理论进行研究,并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动因进行分析,但从产业承接方角度进行的分析缺较少。
3.国内对产业承接力的研究3.1 产业转移动因研究卢根鑫(1997)认为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在于重合产业的产品技术构成相似而价值构成相异.发达国家重合产业产品生产的绝对成本大于发展中国家的绝对成本,这样导致了产业从高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和地区[6]。
李国平、俞文华(1999)认为,世界各国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了直接投资的国际问流动。
产业的国际间流动不仅受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受政策等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是一种市场指向型选择。
陈明森(2003)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区位导向和产业导向,提出资本之所以在国际间流动主要源于地区之间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差异。
王先庆(1998)认为.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成长差”是产业转移的自然动力.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存在的相关“利益差”是产业转移的社会动力。
二者共同构成“产业差”并成为产业转移的基础。
“成长差”的存在导致不同区域间进行无休止的产业升级运动,“利益差”使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归[7]。
陈建军(2002)认为,企业进行产业区域的主要动力机制来自对扩大市场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成长[8]。
魏后凯认为导致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来自转出地的推力因素、来自转入区的拉力因素;企业迁移与否取决于来自现有区位的推力因素、来自目标区位的拉力因素,促使企业留在现有区位的阻力因素[9]。
周江洪、陈翥(2009)在借鉴整合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力”的概念,认为区际产业转移力指作用于产业转出主体和承接主体,促进或阻碍产业区际转移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推力(主要来自转出地)、拉力(主要来自承接地)和阻力(来自转出地和承接地)。
而其中的拉力就是指产业承接方的产业承接力,决定着产业转移的方向[10]。
3.2 产业承接力研究展宝卫等(2006)提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概念认为,产业承接力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所拥有的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等多种作用力的综合系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承接力包含四个子系统:一是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即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转移产业的能力,发挥招引转移产业入驻本地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基础。
二是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发挥确定承接的最佳时机并从若干转移产业中评价选取最佳入驻者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保障,可确保产业承接决策的准确性,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和项目可行性论证能力。
三是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发挥使优选而来的入驻转移产业得以存续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关键。
主要包括载体支撑力和环境支撑力。
四是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即将存续下来的转移产业与本地原有产业体系融为一体,使本地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的能力。
发挥融合存活的转移产业与本地原有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改善产业结构的功能,是产业承接力的目标。
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力、市场开拓力和产业协调配套力。
在产业转移拉力的构成要素中,上述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四个子系统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子系统不足而引发的短板效应都会导致转移产业难以在产业承接地长期生存和发展。
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导向、产业承接地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产业承接地资源禀赋优势及产业基础均是促成产业转移引力的重要因素[11]。
刘君(2008)对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对于承接地区而言影响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主要因素为: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基础设施的建设、劳动成本和生产率、开放程度、政府政策、地理接近和文化、语言亲和性,以及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竞争环境[12]。
孙君军(2009)针对物流行业对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该指标体系涉及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四个方面[13]。
张峰(2010)依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及配套设施状况,以及政府行为和制度环境四个方便选取了一系列指标:要素资源禀赋、要素成本与效率、转移成本、区位与交通通讯条件、产业配套条件、城镇功能及承载能力、市场容量、市场开放度、政府行为、政策环境。
分析得出长三角产业向安徽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集中度及其集群配套环境、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状况等[14]。
惠调艳、胡新、马莉(2010)在展宝卫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陕西省软件产业的产业承接力建设,从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产业发展潜力、产业规划和引导力四个方面提出了19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软件业的产业承接能力能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意见[15]。
4.结语从现有的国内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力理论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外对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较为成熟,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和效应,但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在产业承接力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但却为日后国内学者的产业承接力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要迟于国外学者,因而在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上较多地沿袭和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开始对承接方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相应了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大部分集中于宏观研究,主要从政策环境、软硬件环境、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探讨,产业方面考虑较少,尤其是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产业的承接能力分析目前尚显不足,这也是日后的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1]车维汉.“雁行形态”理论研究评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88-92.[2]dunning j.h.th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31.[3]rau’l 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9,49:251.[4]alfred weber.theory of thel ocation ofindustrie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5]nakosteen,zimmer.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migration by manufacturing firms[j].economicinquiry,1987,50:531-362.[6]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王先庆.产业扩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8]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2.[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周江洪,陈翥.论区际产业转移力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66-70.[11]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6.[12]刘君.重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8:14-28.[13]孙君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物流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21-34.[14]张峰.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学术界,2010(1):137-142.[15]惠调艳,胡新,马莉.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4):77-83.作者简介:王寅,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