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麻黄汤〖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方源〗《此事难知》作者:元·王好古“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6g]细辛[2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
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桂枝去皮,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嗽散〖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9g]甘草炒,十二两[3g]陈皮去白,一斤[6g]〖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6~9g)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香薷散〖组成〗香薷一斤[9g]白扁豆微炒厚朴姜制,各半斤[各6g]〖用法〗上为粗末,每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
连吃二服,随病不拘时。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主治〗阴暑。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症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温热病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于壅结成毒的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多致肺失宣降。
故此类方剂,每常配伍清热解毒或宣肺利咽之品。
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银翘散〖方源〗《温病条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组成〗连翘银花各一两[各15g]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各6g]竹叶荆芥穗各四钱[各4g] 生甘草淡豆豉各五钱[各5g]〖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桑菊饮〖方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6条:“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55条:“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连翘一钱五分[5g]杏仁桔梗苇根各二钱[各6g]薄荷八分[2.5g]甘草生,八分[2.5g]〖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源〗《伤寒论》:“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9g]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甘草二两,炙[6g]石膏半斤,碎、绵裹[18g]〖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扶正解表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必须邪正兼顾。
若单纯解表,则正虚而不堪发散,单纯补虚,则易于补而留邪。
人体之虚,又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侧重,故常以解表药分别配伍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物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正气不伤。
代表方剂:败毒散参苏饮败毒散〖方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败毒散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暗,四肢作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寒咳嗽,鼻塞声重。
〖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各9g]甘草半两[5g]〖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主治〗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参苏饮〖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汤洗姜汁炒前胡茯苓各三分[各6g]木香枳壳麸炒桔梗陈皮炙甘草各半两[各4g]〖用法〗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二、泻下剂寒下寒下剂具有泻除宿食、燥屎、水饮与荡涤实热的作用,适用于无形邪热与有形积滞互结所致的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胀痛拒按,身热不恶寒,或潮热汗出,舌苔黄腻,脉数而有力之里实证。
常以苦寒[或咸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源〗《伤寒论》,本方主治证候,在《伤寒论》原书中凡十九条,《金匮要略》中一条,适应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胃肠饮食糟粕互结成实所致之里热证为主治重点。
〖释名〗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八两,去皮、炙[15g]枳实五枚[12g]芒硝三合[9g]〖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是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鞕,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功用〗急下存阴,峻下热结。
温下含义:温下剂是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脏腑间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
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
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用药规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若暴病邪盛,寒实壅积,又当以辛热峻下药巴豆为主,猛攻急下,代表方如三物备急丸。
若宿冷久积,虽下利久不止,而实积仍在者,温下之时,还必须配合甘温益气之品。
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方源〗《金匮要略》,《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9g]细辛二两[3g]〖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