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将运用案例教学、现场实习、现场观摩、提问、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努力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
2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其中的“乐”、“射”、“御”中就含有体育教学的成份。
4 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御即 :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5 在国外学校教育中最早关注体育教学的应属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
6 德国体育教育家古茨姆茨的贡献是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体育方法体系化。
并用《青少年体育》一书“填平了横在运动医学理论与新教育之间的鸿沟”。
7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这是中国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也是中国近代体育教学的真正起步。
8 体育教学共由8个基本因素组成。
分别是: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9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我完成作用;二是能动作用;三是制约作用;四是评价反馈作用。
10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因素,也是内在的掌控因素。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教师受社会之委托,以育人为己任;二教师受过职业训练;三教师对每一个具体教学活动均准备在先;四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特色;五教师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施加影响和指导。
11 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超学段、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多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的定向和评价因素。
12 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内容的实体(课程)和内容的载体(教科书)共同组成的,它们是体育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的需要选编出来的。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和任选教学内容;体育教材包括体育教科书、体育教学指导用书以及音像教材。
13 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中的时间和流程因素,不同的教学时间主要表现为“单元规模”的问题、不同的流程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的问题,流程、时间和以及它们与效果的最优化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最中心因素。
14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选择的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其中包含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各种信息及其传递方式。
15 体育教学目的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与初衷,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体育教学的进展方向。
16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目的首先是要使学生明确增强体质的意义,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和树立终身健身的思想;其次是要使学生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合理地运用多种运动技能和方法进行锻炼;第三是要发挥体育的多功能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7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
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
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18 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1.充分发挥体育学科教学的功能; 2.保障实现体育的教学目的(意图);3.确保层层目标衔接,最终实现总目标;4.明确和落实体育的教学任务;5.体育教学目标规约了教学过程;6.指引、激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7.形成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19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是由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和内部要素共同构成的。
20 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主要包括:目标的层次、目标的功能与特性、目标的着眼点、目标搭载的文件。
21 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多个层次的目标组成,包括: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总目标)、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22 美国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西登拓朴认为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达成什么样的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以及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三个内容。
1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怎么练】2标准(用什么标准来评价)【练到什么程度】3课题【练什么】23 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
24 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是提高运动素质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和形成运动认知的过程;是集体学习和集体思考的过程;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
25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26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一)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二)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三)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四)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五)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27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及其特点一、超学段(12-16年)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国家规定性:受国家教育意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是宏观、有系统的学科教育过程。
2.多模式性:受地域、文化、民族等差异的影响,目标表述、教学内容、学时规定及教学特点具有多模式性。
3.非全体性: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受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具有非全体性。
二、学段(3-6年)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发展阶段性:体育教学过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
2.相互衔接性:各学段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应相互衔接。
三、学年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系统性:不但要注意学段中各学年体育教学过程的关系,还要注意学年内两个学期间体育教学过程的关系。
2.周期性:全年32-36周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什么教材、安排在哪个学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承启性:学年是超学段、学段与学期的连接点。
四、学期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季节性:根据季节变化和气候特点把学年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材合理安排到学期中,使体育教学与季节相一致。
2.集散性:有的内容可集中学习,有的内容可在两个学期中间歇性的学习。
五、单元(1-36周)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规模变化性:单元教学过程有长有短,有大有小。
低年级可小些,高年级可大些。
2.学理性:突出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安排单元。
六、学时(45-90分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结构性:课堂可按三段式:开始、基本、结束;也可按导入、学习、活动、结束等结构展开。
2.行为性:注重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
3.方法性:注重教法、学法、课堂组织与管理方法等。
七、技术学习点(10-30分钟)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技能形成的基本单位:技术学习时的重点、难点、关键。
2.身体负荷性:技能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练习负荷。
28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有目的地选择和实施优化教学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和现有的条件下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29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的观点:(1)用整体观点认识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反馈等。
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整体而有序地考虑这些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力求使体育教学全过程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2)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体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其结果具有因果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必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选择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寻求教与学控制之间的优化结合点.30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1)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使之具有明确性: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教学设计,有利于监控教学过程,有利于衡量教学评价。
(2)优化教学内容,使之具有可学习性:必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锻炼形式又活泼的内容,必要时可对竞技项目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具有教材性。
(3)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具有合理性:包括智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信息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
(4)优化体育教学方法,使之具有实效性: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基础水平,要做到科学、高效、创新。
(5)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使之具有激励性: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突出评价的激励性。
31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贯彻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2.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材加工。
3.选用与学生学习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进行体育学习的评价。
5.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环境。
6.“导航”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
32 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33 体育教学原则的三层含义:(一)体育教学原则是众多体育教学要求中的那些最基本的内容;(二)这些要求是最具有体育教学特征的那些性质;(三)实施体育教学时首先必须遵循这些要求,如果不能遵循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条就不能称为好的体育教学,甚至不能称为体育教学。
34 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一)体育教学原则是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二)体育教学原则是进行教学的工作思路(三)体育教学原则是观察体育教学的视角(四)体育教学原则是评价体育教学的标准35 当前中国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的含义和依据: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应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充分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依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学需要适宜的运动负荷的规律而提出的。
(二)贯彻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的基本要求:1.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体育教学目标2.身体活动量安排要服从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与发展需要3.通过科学的教程、教材和教法设计来合理地安排身体活动量4.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量和进行自主运动的能力。
二、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一)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的含义和依据: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喜爱运动并养成参加运动的习惯。
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是依据游戏的特性和体育教学中运动情感变化的规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