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张静中学中考作文系列之中考作文语言
张静中学中考作文系列之中考作文语言
2、活用形容词,绘色、绘形、绘声
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 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 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 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 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荷塘 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 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 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 形绘色的典范。
——《厚重的心》
如何使你的作文文采斐然?
一、用词精当,力求传神。
1、选用精当贴切的动词,把事物写活。
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 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 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 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 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 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
作文语言讲究:
具体、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据说北京有一家个体餐馆,建在足球 场附近,老板将原来的一道‚红烧猪蹄 子‛名菜改称为‚红烧左边锋‛,以宣 泄对中国足球每次输球多在‚左路进攻‛ 上的怒愤,居然吸引了不少的食客。
学校的包车停满了校园。我找到应该 坐的位子,走过去,坐好。‚喝一 口?‛‚谢了,我有。‛‚红牛‛缩了回 去。‚我这瓶怎么样,要不,来一口?‛ 是‚丫丫‛牌罐装露露。我浅笑,拿出自 己的水瓶,对她摇摇。透明的塑料瓶里是 沉淀了一层水垢的开水,经我一摇,都兴 奋起来,四处游弋,恰似我们奋争了九年 的心,今天都不失时机地亢奋起来。
2、拟人: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 动,意蕴丰富。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样写道: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 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而朱自清则在 《春》中这样写春天的到来:‚盼望着,……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朗润起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极细切地写出 了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4、运用修饰语,讲究形象美。
适当在文章中添点调味品--修饰语(即选用拟 声词、摹状词、色彩词、数量词),让画面充满 立体感,可使文章烨然生辉。作家陀思耶夫举 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 这个句子显得呆板,不形象,应写成‚有个小 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 跳着‛。你瞧,改后的句子多么具有动感(灵活 运用了动词、拟声词),使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得 到调动,印象更加深刻了。
如:①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 茸茸的、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 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运用了摹状词、形容词、色彩词)。 ②夜静悄悄的,万籁俱寂,一丝凉凉的 微风,穿过窗户,轻轻地吹拂她小小的脸儿 (运用了数量词、形容词)。这种具象描写, 给人以形象美;文章显得细腻,丰腴。
张静中学中考作文系列之中考作文语言
巧为作文作嫁衣,文采斐然展才情
学习目标
1.养成锤炼作文语言的意识。
2. 掌握亮丽作文语言的方法。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表达上的区别:
1、我的初三没有一点空闲,天不亮就起身,中午要 做习题,晚上还要赶做各种模拟试卷,直到很晚才 能休息。有人问我说:‚这样累值得吗?‛我无法 回答,我知道,虽然累点,可是值得,因为我的理 想是考上理想的重点中学,这是我心灵的选择。 2、身在初三,有‚人迹板桥霜‛的晨,有‚汗 滴桌下土‛的午,有‚万家灯火我独明‛的夜。不 知道者谓我何求?我不语。回望走过的路,是‚也 有风雨也有晴‛。既然选择了攀登,就当‚一览众 山小‛。听,高耸的峰顶飘来了‚风景这边独好‛ 的歌声……
⑦考试前夕,一曲轻快活泼的民歌,犹如 一股清泉,流淌进我干涸的心田。
⑧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我们的家园》一 文中,是这样描写地球的: ⑨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 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 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她美丽的衣裳;交错分 布在她周身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腾不息 的血管。
合乎‚语法‛,只是把话讲通,运用‚修 辞‛,才能把话讲好。同样一句话,用一定的 修辞表达出来,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果一篇 文章,一个修辞都没有,表现力必然有限。巧 用修辞,定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见的修辞 有: 1、打个比方试试看。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 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 修辞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
‚小红饿极了,哪知冰箱里的牛奶不 知什么时候被哥哥喝光了,她看了哥哥 一眼‛。
如果把‚看‛改成‚瞪‛ 、‚瞟‛ 等动词,就能表现出小红当时的饥渴和 对哥哥喝光牛奶的不满心理。
‚鱼在下面狠拽着,我的双眼紧盯着渔竿 儿上的线。渔竿儿忽而向左弯去,忽而向右弯 去。我握住滑腻腻的渔竿儿,加大力气向上提 着。也许是水的浮力起了作用,那家伙终于露 出了水面。‘乖乖!’我大叫起来,朋友也在 一旁惊呼,分明一个碗口粗的青鱼头在阳光上 泛着诱人的青黑色光芒。我正得意忘形,那家 伙搅起一阵水花,冷不防又扎入了水中。‛ 其中‚拽‛、‚弯‛、‚搅‛、‚扎‛等 动词将大青鱼勇猛、有力、求生欲望强烈的形 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面对父亲的大声训斥,他就像一只被猫抓 住的老鼠一样,身子不断地抖动着,而渗满汗 珠的脸,好像被水洗过一样。 ③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 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的种子重新发牙、开花、 结果。
④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经有无数次了, 不知为什么这次却觉得脚步如此沉重,仿佛脚 下穿着铁鞋走在宽阔无比的磁场中,寸步难移。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 ‚血肉‛,结构是‚骨架‛,那么,文章的语 言就好比构成人的生命基础的‚细胞‛,所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家秦牧说过: ‚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畅之外, 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一篇作文的优 劣,除受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众多因素 支配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语言要形象、 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有的同学们也许会说,‚提高语言表 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啊!‛道理上 是这样,‚有文采‛,当然是作者长期 语言熏陶、铸炼的结晶,但是有追求, 就会有进步;现在追求,中考就会有进 步。关键在于有没有改进的意识,只要 能熟练地掌握一些语言技巧,就一定会 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就会在考场上以 文采取胜。
比较鉴别: [原句]血在流淌 [改句]血在燃烧 [原句]新新人类追求个性,反对传统
⑤今天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 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 无风,这光之花苞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 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 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 侣——思考。
⑥他规定每晚六点以前必须开饭。有一次, 母亲因烧鱼而晚开饭,父亲便一言不发,坐在 那太师椅上。微胖的身驱,仿佛一个生锈的大 水壶,只要一经加热,便可以沸腾。我不敢靠 近,害怕会一触即发。那闸门式的嘴,好像只 要一经打开,愤怒之词便会如潮水般涌来。
[改句]新新人类张扬个性,颠覆传统 [原句]我们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改句]我们的生活‚涛声依旧‛
[原句]阳光温柔地照耀着花草树木,也照 耀着老人们脸上的皱纹。 [改句]阳光温柔地翻晒着花草树木,也翻 晒着老人们脸上的皱纹。 [原句]狗娃冷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 走来,双眼充满了仇恨。
[改句]狗娃冷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 晃来,双眼变成两柄利剑。
①(新上任的浆糊厂厂长丁一在整顿工厂时 开除了县委一把手的表侄,许多人来说情,丁一 的大舅子(党校一老师)也来了,给他讲了一大堆 理论。) 听啊,听啊,丁一胸口像是被塞了一团猪毛,而 脸上的表情呢,好像正在吞咽一条蚯蚓。他洗 耳恭听了整整一节课,最后,他只问一句: ‚你刚才讲的这些个理论,在党校的课堂上 讲过吗?‛ 还好,猪毛仍然堵着,蚯蚓却还给了大舅子。
二、巧用修辞格,增强感染力。
试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庐山的雾是变化多端的。 ②、庐山的雾,变化多端,不可捉摸,一 会儿豪放不羁,一会儿不知去向。 ③、你,庐山的雾,仿佛是不可捉摸的。 一会儿豪放不羁,扑朔迷离;转眼间,却了无 踪迹,不知去向,你仿佛是一位不肯显颜露脸 的神仙,又宛若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
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中说:法 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 白,最精确。不!他说错了,要我说, 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好 听,最好看,最丰富,最明白,最精 确。
酒席上,一位男客向一位美丽的太 太敬酒,嘴里念道:‚醉翁之意不在 酒。‛这位太太立刻举杯回敬道: ‚醉酒之意不在翁。‛她的丈夫马上 接口道:‚醉酒之翁不在意。‛旁边 的一位客人也来凑趣道:‚在意之翁 不醉酒。‛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做事不忘吸烟,吸烟不忘做事 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 为我
语汇丰富;就说表示死的意思:历史上天子皇帝 死了曰‚崩‛,皇后或大官死了曰‚薨‛,常用的 有:死,亡,殁,去世,逝世,老了,不在了,与 世长辞,长眠不醒,牺牲,就义,成仁,倒毙,离 开人间,离我而去,永远不回来了,停止了思想, 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归西了,上西天了, 见马克思了,凉了,硬了,忘出气了,见阎王了, 呜呼哀哉了,等等。另外,自杀,自尽,投河,自 刎,自缢,脑袋搬家,身首异处,等等,都是死的 意思。艺术作品中,各地民间,人们的口头创作里, 都有许许多多种关于死的说法,无法尽述。
①初三的少年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却矢志不 渝;初三的少年在学山上尽力攀登,却无怨无 悔。为了一睹版彼岸的繁华,为了领略‘一览 众山小’的豪迈,为了体味搏击后的酣畅,为 了感受成功的喜悦,初三的少年包好伤 口……‚这样的语言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气 势雄浑、语气连贯,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 感。 ②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 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品格 中获得自信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 的繁茂中吸取执著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