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语言亮点
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得了100分,我非 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 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的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 我学习的信心。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考场作文中颇具代表 性。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 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怎样?毫不具体。 我们不妨变动一下:
成绩公布了。哈,100分,万岁!我想叫想 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 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 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 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 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 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 的。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 要用更多的10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 成凤凰!
中考作文训练之
语言亮点篇
授课者:黄昌梅
语言平庸是作文的大敌,许多学生的作文 都败在这里,从而无缘一类文。这个结果不 难理解——读一篇文章就如观一处景物,具 有特色的景物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同样, 具有特色的语言才能点亮阅卷者的眼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真正精美的语 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 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 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年幼的儿子觉得好玩,一下了提起了兴致,上课再不交头接耳, 搞小动作,眼睛瞪得老虎似的,巴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住, 以便晚上好教父亲。
晚上,儿子老师样地讲,父亲学生样地听。讲完后,儿子还 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转手给父亲,然后父子俩各做各的。父亲有不懂 的,就问儿子,儿子有的会,有的也不会,但儿子从不说不会,却 反过来熊他,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父亲就羞愧而无奈地点点头。 儿子还会说,自己想去,明天再告诉你。父亲心里笑笑,并不
他们夫妻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丈夫去城里,一边打工, 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小工。因为没文化、没技术,只能靠力
气挣钱。那家工地为了赶进度,每天中午管一顿饭,可他从不在
那里吃,下了班赶忙往“家”里奔,给儿子做饭。每顿都做一份 可口的饭菜给儿子,他则吃妻送来的煎饼、咸菜。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升入四年级后,成绩急剧下滑,期中 考试,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了中下游。
范文1:
北大有多远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又浅,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 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儿子,就送到城里去。
妻的一个表妹嫁在城里,帮儿子联系了学校,还让在她家吃 住。
可事不随人愿。妻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毒自杀。两家一
场大闹,断了亲戚。儿子自然不能再去人家吃住。儿子在城里上 学成了问题。
父亲欣喜地连连点头,可晚上照样让儿子教他。
这段改动后的文字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有环境的渲染,不再只是空泛的叙述,更具感染 力。
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不少同学的考场作文,无亲身的 体验和感受,无真实情感的流露,有的 只是矫揉造作之态,无病呻吟之感。如 写郊游,面对美好的景色缺乏生动的描 摹,只产生什么“啊”“呀”“多美” 之类的感叹,此“情”怎能和读者共鸣。
点破,就一边想去了。第二天晚上,儿子准会把那题详细地给父亲 讲一遍……
渐渐地,父亲能问住儿子的问题越来越少,后来,他绞尽脑汁 也难不住儿子了。小学毕业,儿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初中三年, 儿子每年都考第一。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变得懂事了,看着还不到 四十岁就像个老头样的父亲,理解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 就对父亲说,您今后不要再陪我学了,我长大了,我会努力学习的, 您放心就是。
三、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过度地引用、化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 过度地使用成语、俗语、典故,或过度地运 用一些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往往是一种 炫耀,一种堆砌,一种猎奇。华而不实、以 辞害义,这也是许多同学考场作文语言上的 一大误区。
那如何让语言靓起来呢?
• 1、新颖别致的语言 • 2、朴实感人的语言 • 3、调侃活泼的语言 • 4、富含哲理的语言 • 5、飘逸清新的语言 • 6、气势磅礴的语言
那如何让语言靓起来呢?
1、新颖别致的语言
新颖别致的语言,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一位学生在一篇写人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新班头海 拔不很高,3的开方不足,2的开方略有余,身材也符 合中国国情——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有点 少年老成,许是脑瓜过分聪明的缘故,头顶上‘草木’ 稀疏,更显其老气横秋。新班头朋友无几,但和牛顿、 焦耳交往甚密,光学、力学常挂嘴边。”
然而同学们的考场作文,失误较多,其 中文章的语言空洞乏味,不生动无真情,缺 少亮点,是多数同学的通病。
语言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之无物,味同嚼蜡 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三、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语言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之无物,味同嚼蜡
不少同学在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有空洞的叙述, 缺乏具体的描写,读来味同嚼蜡,请看下面一段 文字:
他急了,先是劝说,继而便打,把儿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红肿 胀。儿子趴在床上疼得哭,他则在一旁心痛、失望得抹眼泪。
他想辅导儿子,拿过儿子的课文,才知道现在的课程深了,小 学毕业的他,最多只有现在三年级的水平,根本辅导不了四年级的 儿子。他想像城里人那样,请个家教,可他干小工挣的那点钱,去 了房租和爷俩的花销,根本请不起。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烟 一根接一根的抽,叹息一声连着一声。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 是个笨办法。但他只有这个办法了。这个办法就是与儿子同步上学。 让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把一天所学转教给他,儿子当老师,他当 学生。
点评:这段文字灵活化用了所学课本中的概念和 术语,语言活泼、风趣,很能提起人的阅读兴致。这 种语言风格美华丽的辞藻,却饱 含朴实动人之情感。如,鲁迅的《阿长与 <山海经>》,作者描写阿长这个人物时, 如实地记录,没有夸大,让人感到真实可 信。这种语言适用于那些情感类作文中, 尤其适用于感念亲人一类的题材。因为语 言朴实更易于蕴含作者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