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土壤的分布与土壤分区教学重点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土壤微-中域分布(micro-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土链(soil catena)土被结构(soil cover structure)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特性。
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分类系统相联系。
发生学观点认为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只存在一种地带性土壤,而从系统分类的角度,在同一气候带完全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主要土壤类型,但由于诊断特征与成土条件具有密切的发生学联系,土壤系统分类的高级单元与气候、植被因素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相应的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分布与地理位置,生物、气候条件、母质、地形、时间等成土因素及耕种、灌溉等人为活动相适应,从而形成以下土壤分布规律: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分类系统相联系。
发生学观点认为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只存在一种地带性土壤,而从系统分类的角度,在同一气候带完全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主要土壤类型,但由于诊断特征与成土条件具有密切的发生学联系,土壤系统分类的高级单元与气候、植被因素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按照土壤发生学理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S = F(W、J、G)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及高度等。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包括:(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
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用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从世界土壤分布图可以看出,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具体表现为:一是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即所有大陆均具有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如冰沼土、灰化土地带;二是区域性土壤地带,即土壤地带受区域性成土因素的影响,使带不在延续于整个大陆,而出现于大陆边沿或大陆内部,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两种。
如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红壤。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
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温带地区,从沿海至内陆分布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的土纲则依次为淋溶土-软土-干旱土等。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规律。
因为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
(结合图片讲解)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在广域土壤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受中小地形、水文地质、母质、人类活动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在广域土壤基础上分布着中域土壤和微域土壤,表现出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和微域规律。
土链系指沿坡地横断面分布的一组土壤,它构成一个土壤制图单元,在地形条件类似的地段可重复出现的这一基本单元,其概念由Milne1935最早提出。
四、山西省主要土壤类型及垂直带分布山西省受水平带影响出现的地带性土壤有褐土栗褐土和栗钙土,其分布情况如下:褐土区:内长城恒山以南,吕梁以东,太行山以西;栗钙土区:内长城恒山以北;栗褐土区:内长城恒山以南,吕梁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的分水岭以北。
中条山:山地草甸土2300——山地棕壤1800~2300——淋溶褐土1500~1800——褐土性土1000~1500——碳酸盐褐土。
五台山:亚高山草甸土3000——山地草甸土2800~3000——山地草原草甸(山地草原土)2600~2800——棕壤1900~2600——山地淋溶褐土1600~1900——山地褐土1300~1600——褐土性土。
六棱山:山地草原草甸土2200——山地黑钙土1800~2200——山地栗钙土1200~1800——栗钙土性土——栗钙土。
关帝山西坡:山地草甸2600——山地草原草甸土2000~2600——山地棕壤2000~2400——淋溶灰褐土1700~2000——山地灰褐土——灰褐土性土。
五、欧亚大陆土壤分布•欧亚大陆内部为极端干旱气候带,自北而南土壤类型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高山土、红壤和砖红壤(新成土、始成土、灰土、淋溶土、软土、干旱土、山地高原土、老成土、氧化土)•欧亚大陆东西沿岸地区的大气环流、海陆形状不同,从而使生物气候条件具有巨大差异,土壤的分布也有所不同:西岸沿海地区为海洋型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南部),土壤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新成土、始成土、灰土、淋溶土)。
在大陆东岸沿海地区,侧因受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的影响,土壤自北向南为冰沼土、灰化土、暗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新成土、始成土、灰土、淋溶土老成土和氧化土)六、北美洲土壤分布•北美洲大陆东岸欧亚大陆东岸地区类似,表现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和红壤等。
•北美大陆西岸地区,则因受南北走向落基山脉的影响,土壤地带呈现狭窄的条带状,且以山地土壤为主。
•北美大陆的中西部地区,也因受地形的影响,其土壤表现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由东向西土壤类型依次为棕壤、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漠土和山地土壤(淋溶土、软土、旱成土和山地土)。
整个大陆的冰沼土和灰化土分布面积广,其次是草原土。
七、南美洲大陆土壤分布•南美大陆土壤北部平原以砖红壤、红壤(氧化土、老成土)为主,土壤分布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这些土壤的分布面积几乎占大陆一半。
•大陆南部受安第斯山脉走向影响,土壤分布呈经度地带性分布,自东向西土壤依次为红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老成土、软土、变性土和干旱土)等八、非洲大陆土壤分布•由于非洲为高原型大陆,除个别山峰之外地形起伏不大。
土壤带明显与生物气候带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由于赤道横贯大陆中部,因而以赤道为中轴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带向南北两侧呈对称状态。
自赤道向南北极地方向土壤依次为砖红壤、红壤、红棕土、红褐土、黑绵土、红色栗钙土、红棕钙土、热带漠土等(氧化土、老成土、淋溶土、变性土、旱成土、淋溶土等)九、澳大利亚大陆土壤分布•澳大利亚大陆地处南半球,四周为海洋所环绕,是远离其他大陆且面积最小的大陆,其地形为东北、北部、西部和南部均为平原或台地,东部沿海地区为山地横贯南北,从而阻挡海洋湿润气候向大陆内部的深入。
•土壤分布的特点是环状结构,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区主要为漠土或干旱土,漠土的东西南北两侧为燥红土、红色棕钙土、变性土和盐碱土;北部的东北部沿海区为砖红壤或老成土、氧化土;东部、东南部为淋溶土;西南部沿海地区有小面积褐土(干润淋溶土)。
十、南极大陆土壤分布•南极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只有在大陆外围局部地区及其部分岛屿的无冰区才有小面积的冰沼土、新成土、始成土、干旱土、寒漠土分布,在南极大陆外围部分岛屿的局部,也有由海洋生物活动所形成的有机土。
十一、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加之华北平原横亘期间,暖温带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东南季风势力更弱,所以土壤带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依次出现褐土、黑垆土、栗钙土与棕钙土。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的屏障作用,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其土壤分布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排列,由南到北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与灰漠土三个土带。
土被结构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也称土被。
土被具有不均一性,即在土壤带内,除某些主要土壤类型外,还插花分布其他类型的土壤,这在大、中比例尺土壤图上表现尤为明显,反映出了土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土被实际是土壤群体组合。
土被结构的特征单元土区是组成土被结构的最基层、不能再分割的部分,相当于聚合土体或均一的土壤分类单元所占有的空间。
B.M.费里德兰德认为,单元土区是在其内部无任何土壤地理界限的土壤类型单元。
土被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相邻单元土区之间的镶嵌关系和界线特点。
土壤区划土壤区划就是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
其主要原则有:一综合性,即综合分析土被结构、分布规律,发生特征和生产性能,以及决定这些特征的全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区划为扩大耕地面积和通过单位产量服务;二是强调土壤地带和农业地带的一致性。
按上述原则并结合中国土壤特征,中国学者提出了如下的区划分级系统:土壤气候带(0级)、土壤地区或亚区(1级)、土壤地带和亚地带(2级)、土壤省(3级)、土壤区(4级)、土组(5级)、土片(6级)。
0至3级是土壤区划的高级单位,4至6级是低级单位。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1.简述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2.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土壤类型的分异规律。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
4.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42˚N 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