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塞患者7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05-22T10:05:26.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段海平1 范晓歌1 孙丽萍2 唐海英3 畅晓燕4 [导读] 脑卒中是我国人口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
段海平1 范晓歌1 孙丽萍2 唐海英3 畅晓燕4
(1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467000;2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467000)
(3平顶山市平煤集团一矿医院 467000;4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467000)
【摘要】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1例,用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78例,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2周后,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对比分析。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拜加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塞患者疗效明显, 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减轻其致残程度, 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轻中度急性脑梗塞
脑卒中是我国人口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
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报道,近年来国内脑血管病死亡率在城市和农村中均仅次于恶性肿瘤,居第2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文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49 例,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平顶山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观察病例149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男89例,女60例。
年龄43-75岁;病程72小时以内。
两组在性别、年龄、入院前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
符合以下条件:(1)脑梗死发病时间24-72h,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并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均进行血常规、生化全项、心电图等常规检查;(2)首次发病或既往有卒中病史,但本次发病前无后遗症,且脑干梗死不包括在内;(3)入院前未经抗凝、溶栓、降纤等治疗,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出血性疾病;(4)排除标准: 出血性脑梗死;无症状性脑梗死;对本药过敏者;未能完成疗程, 无法判断疗效者;有意识障碍者;排除TIA和心房纤颤者、严重全身合并症、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 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 每天一次,口服。
对照组: 拜阿司匹林100mg, 每天1次,口服。
基础用药均为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mg, 每晚一次;奥扎格雷钠80mg 加生理盐水250m l静脉滴注, 日两次,血塞通粉针0.4g加生理盐水250ml,连续用药14天后,停用氯吡格雷,单用拜阿司匹林。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抗血栓药物, 同时控制原发病。
依据NIH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各评分1 次。
1.4 临床疗效的评定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3],其中痊愈为91%-100%,显效为46%-90%, 有效为18%-45%, 无效为< 17%。
1.5 统计学方法统计资料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的数据都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水准是a =0.05。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a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a=0.05,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1 b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程度的评分比较
表2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第7d、14d时NIHSS 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在用药后第7d、14d评分逐渐下降。
2.2 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事件,监测APTT、PT均在安全范围,血小板计数正常,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轻微消化道出血,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治疗后痊愈。
2.3 两组相关实验室指标监测情况: 治疗2周内两组对比,在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方面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皮疹、白细胞降低、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 2010》[4]指出卒中发生48h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显著降低随访期末的病死或残疾率,减少复发,仅轻度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其推荐的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肠溶片[5] 能使血小板的环氧合酶(即前列腺素合成酶)乙酰化,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阿司匹林对TX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或肾上腺素诱导的H相聚集也有阻抑作用;并可抑制低浓度胶原-凝血酶-抗原-抗体复合物,抗血小板聚集,由此预防血栓的形成,高浓度时,阿司匹林能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而PGI2是TXA2的生理对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降低血栓的形成,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降低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衍生
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进而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它还能阻断其释放的ADP 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增强,从而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6]。
由以上可以看出,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能明显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展示了很好的抗血栓活性。
由此说明,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具有互补性,其联合运用能多途径的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更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或扩展,为内源性纤维溶解的发生延长时间,改善血流变的状态,减慢血小板的聚集速度,改变血流动力学状态,来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增加缺血半暗带的供血,以此起到改善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的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用拜阿司匹林相比, 联用氯吡格雷使轻中度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同时对减少头痛头晕的发作次数和胸闷心慌的恢复正常均有显著疗效。
说明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优于单用拜阿司匹林。
拜与氯联合用药治疗期间,两组病例肝肾功能无异常,监测凝血时间及血小板均无明显变化, 无出血、皮疹、药物过敏、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说明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短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本研究显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塞可有效改善血流情况,降低血小板聚集,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改善缺血半暗带,防止梗塞面积扩大,显著改善脑神经功能的缺损症状,减轻致残程度,且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有很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 Fuentes B,Fernández-Domínguez J,Ortega-Casarrubios MA,etal. Treatment with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before stroke could exert a favourable effect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 Hypertens,2010,28(3) : 575-581.
[2]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1- 383.
[3] 中华神经科学会1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380 1.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2.
[5] 郭茂彧,宁观.林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杂志,2012,5(19) : 781-782.
[6] 张三强,潘苗,刘建庄.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 : 1808-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