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业形势浅谈.ppt

就业形势浅谈.ppt

(3)相关图表
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 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 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 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 在就业时的筹码。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 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 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 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 来。 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 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 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 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些毕 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 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 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 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一方面向书本学习,一方面向实践学习,是 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正确途径。在建立合理知识 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 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 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 以致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
资源采集:郭绍良、方刚、 唐国军 Word文档:唐国军、郭绍良 PPT制作:方刚
电力工程学院就业率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电自
水电
热动
水文
就业率
全校就业情况
非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问题概要
就业困难原因 我们的思考 大学生择业心态 总结
缺乏经验被视为就业障碍
调查显示,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 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 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 巧等。”
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 的首要问题,另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 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大学生对于企业所需的个性品质有了较为准确的认
识。大学生认为企业看重的个性品质为:勇于创新(18%)、
踏实(17%)、合作(16%)、乐于参与竞争(10%)、好交际等,
这与信息时代倡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同时,大学生对于
“自我定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在自身弱点的判断上,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没有工作经验(22%)、知识能力储
心理因素
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 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 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 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2)在选择就 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 乏科学性和主动性;。(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 力和职业目标的(缺乏)筛选能力还不强。(4) (缺乏)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 另外,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 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 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 #
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 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 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 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 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我们的思考
(1)形成合理知识结构, 增加就业筹码
专业与就业 视频
(2)做好职业定位,笑 傲职场人生
大学生择业心态 ——从追求高薪到青睐稳定
武汉市人事局,是该局对1800余名去年在汉就业 的武汉地区大学生调查的结果。择业心态变化是 最大特点,与前几年大学生求职一味追求高薪相 比,目前大多数学生就业更看重工作单位的稳定 性。数据显示,75.5%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薪水 普通但发展稳定的企业,仅有9%的学生愿意选择 高薪但发展不稳定的工作。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 能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 构的弹性。比如某学生原来专业是办公自动化, 强调计算机的操作和管理,当他看到社会上对计 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较高时,就适时调整自 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基本原理, 并尝试对某些应用软件的开发,毕业时就深受用 人单位的欢迎。
企业角度
学生角度
对两张图表的一点分析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 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 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 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 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大学生的择业心态
(1)从追求高薪到青睐稳定 (2)重前途不重钱途 (3)相关图表
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 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 角色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 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 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 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 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 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 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 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 良机。 在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社会提供的机会很 多,每一种机会都是找准自己最佳位置的磨炼与 选择。祝愿我们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最佳位置。 #
另外,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 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且,在这一点上,来自大中城 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针对用 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 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06毕业生调查表
企业人士调查表
对两张图标的一点分析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 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 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 “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留学回国人员。
到2003年底,全国已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110个,入园企 业超过6000多家,吸引了留学人员约15000人,技工贸总 收入327亿元。#
其他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 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 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 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 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 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 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 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 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
#
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 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 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 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 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 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 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 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 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 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 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备不足(15%)、英语不够好(13%)、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13%)等。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我定
位的重要性,应该进行自我心态调整;另一方面说明大学
生自我定位确实存在问题,而且较为普遍,需要引起就业
指导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就业的城市依然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最急切添置的物品是服装和手机。
——全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 人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3543.5万人, 占59.3%。

——2005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 壮年文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
——初中毛入学率达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52.7%。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大学生心目中最 好的行业是IT业;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日用品行 业等;同时,有一半的大学生将首选企业锁定在 微软、宝洁、海尔、IBM、华为、联想和摩托罗 拉等20家著名企业身上,说明大学生在选择企业 时的标准相当一致,就业目标相对集中。而这些 企业之所以成为大学生们争相加盟的目标,其吸 引力主要来源于发展潜力、国际化趋势、知名度、 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和培训机会。 不过大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值依然偏高。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期望第一份工作具有技术性强、充分 发挥智力和权利的特点。在回答“刚进入企业, 您最想成为哪种人员”的问题时,26%的大学生 希望成为技术人员,24%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管理 人员,19%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策划人员。而这与 眼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显然是不符合的。
2005年大学生就业满意率达到60%,8成大学生 认为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薪酬重要,近6成学生对 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感到满意,近5成大学生对薪 水表示满意。这些情况,与2004年基本相同。#
新一代大学生就业观念新变化 重前途不重钱途
一项针对北大、清华、武大等全国30余所高校的3万余名在 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务实”已经有 了新的认识,不再只是盯着眼前的经济收入,而更多从企 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会这些更理性的角度来选择 就业企业。这项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组织的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历时4个月于日 前正式完成。调查显示,发展前景(19%)、施展才干的机会 (18%)、薪酬福利(16%)是眼下大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 因素,而根据1996年《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当时把 “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为 73.7%,远高于其他比例。当时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排在 第一位的为经济收入,占33.3%,第二位为能否发挥专长, 占27.9%,第三位为社会地位,占1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