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①铁犁牛耕技术: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农业灌溉:秦国兴修都江堰(四川)、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耕作方法:已经使用垄作法(2)汉朝①铁犁牛耕技术:推广赵过的耦犁;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②农业灌溉:兴修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③耕作方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④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6)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原因是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二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条件。
①技术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②土地制度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基本特点。
①生产分工:男耕女织。
②生产规模:家庭(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
③生产部门:农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
④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为主要目的。
(4)主要影响。
①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国家的主要赋役来源和关系社会的稳定。
2.租佃制经济。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出现,汉代比较普遍,宋朝日益普遍。
(2)发展的主要原因:土地兼并的发展。
(3)主要特点: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4)主要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庄园经济。
(1)发展概况:东汉时期开始盛行。
(2)基本特点:吸纳流民、奴婢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自给自足性强。
[巩固自查]观察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答案:作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弋射图,下部为收获图,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
[易错修正]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答案: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产生于原始社会。
三古代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1.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井田制。
(1)发展概况:西周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
(2)基本特点:①生产耕作方式:集体劳作。
②性质: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国改革。
(2)确立时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3)主要形式。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通过兼并方式获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结束。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赋役的主要征收依据;流动性较大。
4.均田制。
(1)实行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至唐朝前期。
(2)实行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和统治稳定。
(3)基本内容:国家把荒地和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获地农民向国家完成赋役。
[识记导图]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1.屯田制。
汉代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强制无地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垦种荒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至曹魏形成整套制度。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
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2.农产品的商品化。
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
唐朝以前,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
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已推向江北。
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在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在农耕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与农耕以及农耕社会有关的文化总和,既包括农作物、农耕器具、生活用具、传统村落和民居等实体文化,也包括与农事、农耕有关的礼仪、民俗风情、传统习惯等精神文化,如节气夏历、祭祀礼仪、诗词谚语、民歌民谣、神话传说等。
“应时(不违农时)、取宜(根据不同的土地状况、不同的物候条件、不同的时间节点从事农业生产)、守则(恪守准则)、和谐(天、地、人的和谐)”是农耕文化内涵的核心。
核心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史料1: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史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史料探究]根据史料1、2,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史料研读]史料1:第2~3句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第4~6句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史料2:第1句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第2~3句说明沉重的赋税使贫困的农户倾家荡产。
史料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7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史料探究]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研读]史料3: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第1-3句话阐述了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第4~5句话阐述了经济的变化加速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最后一句话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从通史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这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
(2017·全国卷Ⅲ)土地规模/户数户数比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④( )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明素养] 本题从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切入,考查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