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江西昌江�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答案】B【解析】《礼记·王制》(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那这个国家将不成为国家了”,“在三年耕种期间,必须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这表明先秦时期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没有与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生产方式。

2.(2020·江苏启东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3.(2020·广西钦州�高一期末)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土地兼并的加剧D.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答案】A【解析】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北魏士族控制的部曲、奴婢到了唐代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说明唐代门阀士族的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与“家仆、奴婢”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不符,D项错误。

4.(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正遇瘟疫流行。

他建造了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取名为“安乐坊”。

在苏轼任职期间,共医治了几千位病人。

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受到极大关注并被朝廷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

据此可知当时A.建立了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C.出现了新型的商业经营模式D.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答案】D【解析】苏轼建立慈善性质的“安乐坊”以医治病患,这一模式被政府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说明当时的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正确;A中的“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有拔高之嫌,排除;B不符合史实,苏轼的行为是应急之举,并不能证明地方政府有很大自主权,排除;安乐坊或者安济坊不属于商业范畴,排除C。

5.(2020·黑龙江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二开学考试)明朝朱元璋时期,政府把普通百姓按职业划分为民户(包括儒户和医户)、军户、匠户、非正规职业户一一贾人、僧道、罪人,并且分别立籍进行管理。

该措施有利于A.缓和明初的土地兼并B.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C.明代发展商品经济D.遏制明朝社会贫富分化【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政府对民众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这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强化对社会的控制,B正确;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无关,AD排除;户籍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

故选B。

6.(2020·四川彭州�高一期末)秦晖教授曾把一般的“皇权不下县”说的核心观点概述如下:“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材料中“自治”的根源是A.中央对地方管理严重缺乏有效性B.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影响C.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D.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唯物史观,“根源”即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基础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这是县级以下地方自治的经济基础,是“自治”的根源,B项正确;中央对地方管理是否缺乏有效性是着眼于政治因素,不是材料所述“自治”的根源,A项错误;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是着眼于社会因素,而不是根本,根本要从经济层面上入手,C项错误;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着眼于伦理道德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7.(2020·四川绵阳�高二期末)西周时期,对国人(周族平民)和野人(被征服的部族)实行分治,国人地位较高。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编户齐民”,统一户籍,消除国人与野人的界限。

这表明战国时期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民众赋税负担减少C.农民人身依附减弱D.等级观念逐渐消除【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对本族的国人和被征服部族的野人实行分治,说明当时国家控制能力较弱,而战国时期实行编户齐民,统一户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强化,即组织能力增强,A正确;户籍制度的变化并不等于赋税负担减少,排除B;题干内容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D表述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除,排除。

8.(2020·陕西莲湖�高二期末)下面为汉代郡、县、乡、里的组织图。

图中信息反映出汉代A.封建割据隐患彻底消除B.地方行政机构相互制衡C.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D.官僚政治体制日益成熟【答案】C【解析】汉代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中,在郡县之下,乡里什伍制度较为完善,而且各个层级之间隶属分明,说明汉代的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C正确;A表述绝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容易导致割据,排除;从组织图来看,只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以及职能划分,不存在相互制衡,排除B;题干组织图是地方行政机构,缺乏中央层级的管理体系,因此无法得出官僚政治体制日益成熟结论,排除D。

9.(2020·山东诸城�高二期中)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

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这一做法A.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B.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

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膨胀,排除D项。

1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英国埃尔顿庄园的法庭案卷载有公元1300年19个茅舍农(农奴)涉讼的记录。

他们因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被领主告上法庭。

这些茅舍农坚称:他们没有装草的义务,除非他们出于自愿,主动这样做。

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农奴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必须在草地上或领主庭院里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

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A.完全站在领主的立场,为统治者服务B.尊重惯例、司法程序,以法律途径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C.基本上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但作出了让步D.是为维护庄园经济秩序而服务的,无法体现公平【答案】B【解析】材料中领主状告农奴一案,庄园法庭没有直接裁判,而是先查阅相关惯例,然后依法判决,反映出庄园法庭尊重惯例、按照司法程序,用法律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B项正确;庄园法庭的判决引用了惯例,与农奴主张一致,没有遵循领主的要求,不是“完全”维护领主的利益,排除A项;“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庄园法庭的判决体现了公平,排除D项。

11.(2020·江苏泰州高三期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位同学在研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时搜集到下列材料,对其内容理解错误的是A.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B.以立法形式推进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D.实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答案】C【解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以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前提的,所以A正确。

分析表格,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每次完善,都是通过立法形式,B正确。

从社会保障的内容来看,保障了一般公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劳动安全等,这必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正确。

D项所述有些绝对化,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不能断言英国那时已经实现了社会公平,只能说其为实现社会公平做了很多努力,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

答案为C。

12.(2020·山西祁县中学高一月考)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这充分说明该政策实际上是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B.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答案】B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北欧高福利国家福利政策调整的理解。

根据提干提供的信息税前17倍和税后3倍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国家利用政权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故选B。

ACD都是现象非本质。

点评: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想着通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福利制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确实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另一个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