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试题(含答案)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
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分享不同的权利与义务。
由此在雅典确立了( )A .宗法等级制B .贵族等级制C .官僚等级制D .财产等级制3、亚里斯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因为这次改革A .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B .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C .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D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4、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
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5、下列图表内容,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推论合理的是( )6、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A .颁布“解负令”B .实行陶片放逐法C .成立五百人会议 D.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8、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9、以下关于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相同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富国强兵为目的②重视加强法制 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什伍连坐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1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
这体现了()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衰落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井田制的终结12、(2014·四川成都高三摸底·1)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13、(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9)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14、(2014·四川南充零诊·1)“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庆历新政15、(2014·四川成都高三摸底·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1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
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
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4分)(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答案】(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2分)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分)(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2分)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1分)(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
(1分)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
(2分,任答2点)17.追求时尚、追求梦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追求梦想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主题二清晚民初的社会时尚(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6分)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任一个观点(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
(3分)【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私学出现,学术环境宽松。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例)史实说明:(3分)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奖励军功、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实力逐渐强大。
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
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为田开阡陌封疆。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9分)【答案】意义: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分)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分)影响: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政策;重农抑商。
(3分)19.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是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反映,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原因。
(4分)【答案】(1)风气:尚武。
(2分)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2分)20.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成果斐然,近代中国历经东西文明对接,浴火重生。
材料一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指出:“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1)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中发生的变化。
举例说明战国时期法律对新政治秩序的维护作用。
(4分)【答案】(1)变化:旧政治秩序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严重破坏;新政治秩序形成,强国对峙,法律成为新政治秩序的维护工具。
(2分)作用:秦商鞅变法确立国君控制地方官吏、以军功受爵、推行什五连坐,维护统治秩序。
(2分)(或魏、楚、韩、秦等国纷纷变法废除旧贵族特权、确立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