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特质论主要用来描述个体间的人格差异。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①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
②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他指出:“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是真实的特质。
因为第一,特质是个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有三个不同层次:
a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核心的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b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
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
每个人身上大概有5-10个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是16PF的理论基础,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的四层理论。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常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做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卡特尔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所以他运用因素分析法来测量根源特质。
人格特质层次结构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3)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该理论是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理论模型。
他根据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个性上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好焦急、善社交、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等特点。
内向的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格上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等特点。
②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艾森克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
这种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
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
这种人稳重、温和,并且容易自我克制,不易焦虑。
③精神质,指人格特征是正面还是负面。
在精神质项目上得高分,表现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低分表现温柔心肠的特点。
EPQ除了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解释被试的人格特征外,还可将外倾性(内向与外向)和神经质(稳定与不稳定)两个维度作垂直交叉分析,这样就可以得到四种典型的人格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4)大五人格理论:
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进行再分析,探究出最稳定的五个因素,该模型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
根据大五人格模型,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
这五个因素分别是:
①开放性:想象、审美、感情丰富、求异、创造、智能;
②责任心: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③外倾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④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⑤神经质: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1)大七人格理论:特里根和Waller率先提出人格的七个维度包括正情绪性、负价、正价、负情绪性、可靠性、适宜性、因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