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册亨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贵州省册亨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贵州省册亨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B . 一代伟人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而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影响尤为深刻。

C .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D . 联通版iPhone 4S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

2.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A . 我国每年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他们中有一些人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沿海省份的企业高薪聘请技术工人,也出现招不到合适人员。

B . 据了解,每年全球范围内发生最多3次月食,大多数是月偏食和半影月食,月全食较为少有罕见,本次月偏食是2013年唯一的一次月偏食。

C . 高三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的深层原因,恐怕是学生课外阅读少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还要在忙碌的学习间隙多读点书。

D .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与国际基本接轨,但是由于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素质差,所以添加剂的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屡有发生。

3. (2分) (2015高二上·中山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国是生产消费大国,,,,,,。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②食品安全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A . ②⑥①③④⑤B . ②⑤⑥①④③C . ⑤②⑥③①④D . ⑤⑥②④③①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4. (6分) (2018高三下·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

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

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

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

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

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

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 . 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C . 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D . 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 .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C . 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 . 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 . 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 . 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 . 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5. (18分) (2016高三上·武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窗中戏剧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

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

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

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

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

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

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

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

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

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

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

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

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

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

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

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

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

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

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

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

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

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

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

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

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

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

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

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

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

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

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

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

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

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

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

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

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

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

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

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

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 . “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 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 . 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 . 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