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高产栽培技术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
1922年美国人首先发现并报道了大球盖菇。
1930年在德国、日本等地也发现了野生的大球盖菇。
自1969年在当时的东德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成功以后,逐渐成为波兰、匈牙利、前苏联等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
198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从波兰引进菌种,并试种成功。
通过几年来的引种试验推广,大球盖菇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栽培技术简便粗放,可直接采用生料栽培,具有很强的抗杂能力,容易获得成功;其次,栽培原料来源丰富,它可生长在各种秸秆培养料上(如稻草、麦秸、亚麻秆等)。
在我国广大农村,可以当作处理秸秆的一种主要措施。
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其三,大球盖菇抗逆性强,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4—30℃范围出菇,由于适种时间长,有利于调整在其他食用菌或蔬菜淡季时上市;其四,大球盖菇由于产量高,生产成本低,营养丰富,作为新产品投放市场,很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1 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中等至较大,单个菇团可达数公斤重。
菌盖近牛球形,后扁平,直径5—45厘米,菌盖肉质,湿润时表面稍有粘性。
细嫩子实体初为白色,常有乳头状小突起,随着子实体逐渐长大,菌盖渐变红褐色至葡萄酒红褐色或暗褐色,老熟后褪为褐色至灰褐色。
有的菌盖上有纤维状鳞片,随着子实体的生长成熟而逐渐消失。
菌盖边缘内卷,常附有菌幕残片。
菌肉肥厚,色白。
菌褶直生,排列密集,初为污白色,后变成灰白色,随菌盖平展,逐渐变成褐色或紫黑色。
菌柄近圆柱形,靠近基部稍膨大,柄长5—20厘米,柄粗0.5—4厘米,菌环膜质,较厚或双层,位于柄的中上部,白色或近白色,上面有粗糙条纹,深裂成若干片段,裂片先端略向上卷,易脱落,在老熟的子实体上常消失。
1.2 生态习性大球盖菇从春至秋生于林中、林缘的草地上或路旁、园地、垃圾场、木屑堆或牧场的牛马粪堆上。
人工栽培除了7—9月未见出菇外,其他月份均可长菇,但以10月下旬至12月初和次年3—4月上旬出菇多,生长快。
野生大球盖菇在青藏高原上生长于阔叶林下的落叶层上,在攀西地区生长于针阔混交林中。
1.3 分布大球盖菇在自然界中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地。
在欧洲国家,如波兰、德国、荷兰、捷克等均有栽培。
我国野生大球盖菇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吉林等地。
1.4 生活条件和栽培参数1.4.1 水分水分是大球盖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因子。
基质中含水量的高低与菌丝的生长及长菇量有直接的关系,菌丝在基质含水量65%—80%的情况下能正常生长,最适宜含水量为70%—75%。
培养料中含水量过高,菌丝生长不良,表现稀、细弱,甚至还会使原来生长的菌丝萎缩。
在实际栽培中,常可发现由于菌床被雨淋后,基质中含水量过高而严重影响发菌,虽然出菇,但产量不高。
子实体发生阶段一般要求环境相对湿度在85%以上,以95%左右为宜。
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必须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方可刺激出菇,否则菌丝虽生长健壮,但空气湿度低,出菇也不理想。
1.4.2 营养营养物质是大球盖菇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高产的根本保证。
大球盖菇对营养的要求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为主。
碳源有葡萄糖、蔗糖、纤维素、木质素等,氮源有氨基酸、蛋白胨等。
此外,还需微量的无机盐类。
实际栽培结果表明,稻草、麦秸、木屑等可作为培养料,能够满足大球盖菇生长所需的碳源。
栽培其他蘑菇所采用的粪草料以及棉籽壳反而不是很适合大球盖菇的栽培。
麸皮、米糠不仅是氮素营养和维生素来源,也是早期辅助的碳素营养源。
1.4.3 温度温度是控制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子。
菌丝生长阶段。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适温范围是5—36℃,最适生长温度是24—28℃,在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速度迅速下降,超过36℃,菌丝停止生长,高温延续时间长,会造成菌丝死亡。
在低温下,菌丝生长缓慢,但不影响其生活力。
子实体生长阶段。
大球盖菇子实体形成所需的温度范围是4—30℃,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2—25℃。
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子实体的生长速度越快,朵形较小,易开伞;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子实体发育缓慢,朵形较大,柄粗且肥,质优,不易开伞。
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霜雪天气,只要采取一定的防冻措施,菇蕾就能存活。
当气温越过30℃以上时,子实体原基难以形成。
1.4.4 光线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可以完全不要光线,但散射光对于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在实际栽培中,栽培场所选半遮荫的环境,栽培效果更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量高;二是菇的色泽艳丽,菇体健壮,这可能是因为太阳光提高了地温,并通过水蒸汽的蒸发促进基质中的空气交换以满足菌丝和子实体对营养、温度、空气、水分等的要求。
但是,如果较长时间的太阳直射,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会使正在迅速生长而接近采收期的菇体龟裂,影响商品的外观。
1.4.5 空气大球盖菇属于好气性真菌,新鲜空气是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之一。
在菌丝生长阶段,对通气要求不敏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达0.5—1%;而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0.15%。
当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均会受到抑制,特别在子实体大量发生时,更应注意场地的通风,只有保证场地的空气新鲜,都有可能获得优质高产。
1.4.6 PH值大球盖菇在PH值4.5—9均能生长,但以PH 值为5—7的微酸性环境较适宜。
在PH值较高的培养基中,前期菌丝生长缓慢,但在菌丝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而使培养基中的PH值下降。
菌丝在稻草培养基自然PH 值条件下可正常生长。
1.4.7 土壤大球盖菇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在没有土壤的环境能正常生长,但覆土可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不覆土,虽也能长菇,但时间明显延长,这和覆盖层中的微生物有关。
覆盖的土壤要求含有腐殖质,质地松软,具有较高的持水率。
覆土以园林中的土壤为宜,切忌用砂质土和粘土。
土壤的PH值以5.7—6.0为好。
总括起来,大球盖菇栽培的主要参数为:(1)发菌期菌丝培养温度21—27℃,培养料含水量70—75%,二氧化碳浓度大于2%,通风每小时0—1次,不需要光照。
(2)菇蕾形成原基分化温度10—16℃,相对湿度95— 98%,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5%,通风每小时4—8次或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而定,光照100—500勒克斯。
(3)子实体发育生长温度16—21℃,相对湿度85—95%,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5%,通风每小时4—8次,光照100— 500勒克斯,出菇两潮间相隔3—4周。
2 菌种制作大球盖菇菌种生产方法和蘑菇、草菇菌种生产方法基本相同,可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获得纯菌种。
2.1 母种培养基(1)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大豆蛋白胨(豆胨)1克、酵母2克、麦芽糖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2)马铃薯葡萄糖酵母培养基:马铃薯300克(加水1500 毫升,煮20分钟,用滤汁)、酵母2克、豆胨1克、葡萄糖10 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3)燕麦粉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燕麦粉80克、麦芽糖10克、酵母2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上述三种配方中如不加琼脂,即可作为液体培养基。
以上培养基需按常规配制、分装、灭菌、接种和培养。
2.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1)小麦秆或裸麦秆,切碎(长2—3厘米),泡湿,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2)小麦、裸麦、高粱、玉米、小米等谷粒浸泡,煮透至没有白心但表皮不破,加2%碳酸钙,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3)木屑和小木片各40%、麸皮20%,制作栽培种培养基。
还可用平菇或金针菇下脚料作培养基重新灭菌后备用。
2.3 接种可以用培养3—4天的液体菌种接种。
若用固体菌种必须加大接种量,接种量最小10%,最好15—20%。
2.4 培养接种后,把菌种瓶或袋放在20—28℃培养室中培养。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几天后,菌丝生长速度会逐渐缓慢,加速菌丝生长的方法是搅拌。
用液体菌种接种的无菌麦粒培养基,每隔3—7天摇瓶一次,把菌丝摇断,可以刺激菌丝再生,能保证菌丝生长旺盛。
3 栽培管理3.1 栽培材料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原料,不加任何有机肥,菌丝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
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
木屑、厩肥、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不理想。
作物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等。
早稻草和晚稻草均可利用,但晚稻草生育期长,草秆的质地较粗硬;用于栽培大球盖菇,产菇期较长,产量也较高。
稻草质量的优劣,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直接影响。
适宜栽培大球盖菇的稻草应是干的、新鲜的。
贮存较长时间的稻草,由于微生物作用可能已部分被分解,并隐藏有螨、线虫、跳虫、霉菌等,会严重影响产量,不适宜用来栽培。
清洁、新鲜、干燥的秸秆;不利于各种霉菌和害虫的生长,因而在这种培养料上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很快,鲜菇产量很高。
实验证明,大球盖菇在新鲜的秸秆上,每平方米可产菇12公斤,而使用上一年的秸秆每平方米只产鲜菇5公斤,而生长在陈腐的秸秆上每平方米只产鲜菇1公斤。
除主要材料外,还需准备建堆后用的覆盖物和防雨用的薄膜。
覆盖物可利用废旧麻袋,经清洗晒干后,将其底部及一侧剪开,展平即可,较大的破洞要补上。
还可以用质地较厚的无纺布或草帘来覆盖,也有用成叠的废报纸作覆盖的。
3.2 栽培方式大球盖菇可以在菇房中进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适合集约化生产。
目前德国、波兰、美国主要在室外(花园、果园)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
在我国也多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制作简便,且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3.3 栽培季节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
在中欧各国,大球盖菇是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栽培。
在我国华北地区,如用塑料大棚保护,除短暂的严冬和酷暑外,几乎全年可安排生产。
在较温暖的地区可利用冬闲田,采用保护棚的措施栽培。
播种期安排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使其出菇的高峰期处于春节前后,或按市场需求调整播种期,使其出菇高峰期处于蔬菜淡季或其他食用菌上市时少的季节。
3.4 栽培场所室外栽培是目前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方法。
温暖、避风、遮荫的地方可以提供适合大球盖菇生长的小气候,半荫蔽的地方更适合大球盖菇生长,但持续荫蔽(如大树下的树荫)会严重影响大球盖菇的生长发育。
3.4.1 栽培场的选择①宜选择近水源,而排水方便的地方。
因栽培中使用的大量稻草需要浸湿,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喷水保湿,都需要有水源。
但场地在多雨的时候不可积水,以保证大球盖菇的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