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闭症干预方法之正向行为支持

自闭症干预方法之正向行为支持


• PBS程序强调制定干预策略之前一定要对学 生进行评估(FBA),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改 变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排除产生问题 行为的诱因,学习新的社会交往技能,鼓 励更多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的出现。 • PBS依靠教学来改变问题行为,强调对环境 的重新设计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持久的有意 义的变化。
传统做法与PBS的比较
问题行为 的评估
评估的目的 访谈法 评估的策略 现场观察法 量表评估法 满足要求 逃避任务 感觉寻求 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 社会消退,阻断强化来源 区分强化,培养替代行为 常规塑造,建立沟通技能
PBS 的应用
问题行为 的功能类型
问题行为 的干预策略
Hale Waihona Puke 1.问题行为的评估(1)评估的目的 • 个体一切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意义和目的, 即所谓行为功能。
二、正向行为支持的核心特征
1.着眼于持续、长久的生涯效果 2.强调生态效度和社会效度 3.强调系统改变、多方成员合作 4.强调预防、重视前奏干预
5.强调基于行为功能开展多要素干预
1.着眼于持续、长久的生涯效果 • 生涯方面的改变:指的是个体的家庭生活、 工作、社会关系或者所遭遇的问题都能得 到改善。 • 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仅仅是其第二重要的 目标,首要干预目标则是促使个体获得持 久的、稳定的、有意义的生活,并能适应 社会文化的变化。
2.强调生态效度和社会效度
• 以往的行为干预比较关注内部效度,实验 室教学。
• PBS是一种在自然生活环境中改善个体整体 生活质量的策略。除了分析问题行为发生 的小环境中的一声怒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 系外,还注重分析其他环境事件,如睡眠、 食物、压力等更广泛的环境因素。
3.强调系统改变、多方成员合作
• 重在预防,更强调采取事前主动干预而非 消极等待问题行为发生后才进行处理。
5.强调基于行为功能开展多要素干预
• PBS强调基于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开展干预, 不仅要评估行为的严重性,还要对行为的 目的(功能)进行评估。 • 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而避免单一行 为干预方法的局限性。
三、正向行为支持的应用
谢谢!
• 系统的行为干预首先要挖掘行为背后的具 体原因和特点涵义,而不是盲目地制止或 消除。
(2)评估的策略 1)通过访谈法,明确问题行为 弄清三个问题: 攻击性行为具体表现的操作性界定; 本人或周围人对于攻击行为的具体看法; 喜欢或讨厌的活动或物品。 2)现场观察法,收集攻击行为的具体信息 ABC行为观察表 3)量表评估法,确认行为功能
自闭症的干预方法之 正向行为支持
概念
• 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BS),又称正性行为支持,是在ABA法基 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 概念:它是在功能性行为评估技术的基础 上,采用强化方法发展个体积极行为,通 过系统地改变影响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 从而达到长期、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行为问 题,增加适宜行为,提高个人及家庭生活 质量的一套方法。 • 以问题行为的功能性而提出。
• 认为即使是最好的技术,如果应用在一个 不合作或缺乏组织的环境中,也会失败。
• 非常强调系统改变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通 过积极干预技术来减少或调整这些不良因 素,以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 重视个体所处的多个环境,如社区、学习、 家庭、教室、教室外环境等,通过环境的 调整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
4.强调预防、重视前奏干预 • 对问题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最好的时机是在 行为还未发生的时候。
• 采用正向行为支持,强调干预行为问题之 前,要对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
• 该模式强调对环境的调整和预防,体现一 种较为主动和人性化的干预特点; • 在干预效果上,不仅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而且也增强适当行为,并使这种改变长期 持续。
• 功能性行为评估:对问题行为的看法 • 一个行为持续的出现是由于该行为获得强化 • 利用功能评估,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
进一步明确究竟哪些因素直接维持儿童问题行为 的存在(动机评估量表、行为功能问题量表)
2.问题行为的功能类型
理解行为的功能特点,是PBS与以往干预方 法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也是选择与制定干 预策略的核心前提。 • 满足要求 • 逃避任务 • 感觉寻求
3.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 主要采用教育的方法对个体的生活环境进 行系统重构,从而达到增进积极行为技能 发展的目的。 • 1)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 • 2)社会消退,阻断强化来源 • 3)区分强化,培养合适替代行为 • 4)常规塑造,建立有效沟通技能
一、正向行为支持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之前
• 强调用嫌恶治疗法(如电击、隔离等)消 除行为问题。
20世纪70年代
• 采用ABA来干预行为。干预行为之前,不经 过评估,用同一种方法处理所有儿童的同 一种行为问题,较为被动,行为改变后果 持续时间较短,均是在行为问题发生之后 采取干预措施。
20世纪80年代之后
传统做法 PBS
目标在消除问题行为 (多用强化、惩罚) 介入多在行为发生之后 (被动,无法预防)
矫治的焦点多放在学生 介入没有评估,未能个别 化(每个学生问题行为都 采用同样的方法)
目标在建立正向行为 (针对功能建立替代、被 接受的行为) 介入多在行为发生之前 (主动,积极预防)
从环境调整起,目标不限 于行为者本人 行为介入必须依据功能评 估
正向行为支持
• 被证实是处理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 *主动积极 *根据功能行为评估 *目标:增加良好行为 • 正向行为支持法最基本的主张,就是任何 行为,包括问题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旨 在实现某种功能。
• 从行为问题处理的历史发展来看,行为处 理策略已从消除型演变为教育型,从行为 改变到正向行为支持。 • 正向行为支持对问题行为的焦点集中在有 问题的环境而不是问题行为本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