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昌县简介

永昌县简介

永昌县简介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

另外,零陵郡零陵县旧分置永昌县,后梁开平二年福清也改名永昌县。

县情概况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

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

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总人口24.3万人,辖于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

[1]土地面积永昌县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

土地总面积1115.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5.6万亩,水浇地占90%以上;园地面积1.71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人工营造林14.86万亩);草地面积669.99万亩(包括天然草场662.66万亩、人工草场0.48万亩、半人工草场6.85万亩);水域面积3.22万亩;居民点、工矿用地13.78万亩;公路、铁路用地1.82万亩;未利用土地338.40万亩。

[2]地形地貌永昌县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河渠纵横,川原山峰相间,戈壁绿洲相连。

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3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原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

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

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戈壁沙漠区的张家坑海拔1327米,为县内最低处。

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

1、南部中、高山山地包括县境南的大黄山和祁连山冷龙岭、北松林、盖掌大坂等一系列的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2500—4000米以上。

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为该县主要的林区和牧区。

2、中部低山丘陵地区包括龙首山、枸子山、武当山、风门山、龙口山等属龙首山系的平行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1600—3000米之间。

该区除花草滩、大小青羊口滩、露泉滩为山间盆地,植被较茂盛,属半荒漠草场外,其余多为石质低山丘陵,植物稀疏,属山地荒漠类草场。

3、北部沙漠戈壁地区包括龙首山以北、阿拉善台地南缘,海拔1700米以下,地势平坦,戈壁茫茫,风积沙丘集中分布于土窝铺,面积数平方公里。

接近绿洲北部有较平缓的剥蚀丘陵、麻岗植被,覆盖面在15%左右,仅适宜耐寒、耐盐碱的植物生长。

4、走廊平原绿洲地区包括祁连山、龙首山之间狭长平川地带和洪积淤积细土平原地带,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

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为县内主要的粮、油、果、菜产区。

[3] 行政区划下辖4镇6乡,109个行政村。

895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办事处,13个居民委员会。

永昌县辖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东寨镇、水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

[4]人口状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66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6783、河西堡镇53474 、新城子镇24512、朱王堡镇28408 、东寨镇19657 、水源镇21008 、红山窑乡24234 、焦家庄乡20906 、六坝乡13255 、南坝乡4431。

动物资源永昌县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雪豹、藏雪鸡2种;属二类保护的有蓝马鸡、马鹿、麝、猞猁、獭、鹅喉羚、天鹅7种;属三类保护的有石豹、黄羊2种。

兽类主要有老虎、黑熊、雪豹、豺、紫貂、水獭、猞猁、麝、马鹿、滩黄羊等40多种;禽类多达114种,其中猛禽类有14种,鸣禽类有45种,鹑鸡类有8种,涉禽和游禽类有14种,鸠鸽类有6种,攀禽类有4种。

植物资源永昌县的植物资源分布较广。

1991年,共有林地面积29.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67%。

其中,天然林13.40万亩,人I林14.86万亩,零星植树1.42万亩。

据调查,天然生长和人I栽培的树种共24科、45属,约70多种。

在祁连山林区形成群落的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松柏、串地柏、高山杜鹃等15种;北部荒漠区形成群落的树种有梭梭、白梭梭、花棒沙拐枣、宁条等;绿洲栽培树种有油松、侧柏、杨树、柳、核桃、榆、沙枣、梨杏、苹果等。

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草参、枸杞、甘草、麻黄、益母草、黄芪、大黄、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锁阳、桔梗、土茯苓、赤芍、荆芥等。

其中,以麻黄、甘草为多,利用价值较高。

此外,鹿茸、麝香、羚羊角等药材也比较丰富。

[5]矿藏资源永昌县地质地貌多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地60多处,主要有铁、铜、镍、铅、锌、钨、铋、磷、玛瑙、岫玉、水晶、石灰石、白云岩、石英岩、萤石、石膏、粘土、膨润土、煤、石油等17种。

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5处,矿点矿化点32处,分属于4个矿产类型。

1、黑色金属类主要为铁矿,有中型铁矿床1处,小型矿床1处,矿点矿化点9处,矿石总储量2000万吨,年开采量10万吨。

其中,东大山中型铁矿总储量1946万吨,Tfe品位35.6%,现已开采,为河西堡铁厂利用。

2、有色金属类主要有铜、镍、铅、锌、钨、铋等6种,其中巨大型铜镍矿床1处,矿点矿化点10处。

金川镍矿(现属金昌市辖区)为中国特大型硫化镍矿床,仅次于加拿大国际镍公司的矿床,居世界第2位。

除镍外,还有铜、钴、铂族等14种有价元素。

已探明镍储量500多万吨,占全国镍储量的80%;铜储量300多万吨,仅次于江西德兴铜矿,居全国第2位;钴15万吨;铂族金属储量占全国已探明的储量的90%。

矿床之大,矿体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属之多,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3、非金属类有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石膏、粘土、膨润土等矿种。

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6处,矿点10处。

以莹石、陶土为最,莹石总储量251万吨,年开采量2万吨;陶土总储量120万吨,年开采量0.3万吨;石英砂储量2544万吨,待开发。

白云岩、膨润土储量也相当可观。

4、可燃性矿产类有煤、石油、油气——地沥青等矿种。

其中,有小型煤矿8处,矿点l处,总储量8497万吨,年开采量20万吨;油气——地沥青矿点2处。

石油矿点1处,曾于50年代开采过,日产油200公升。

[6]物产资源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境内地形复杂,气象要素各异,山川河泉齐备,形成4个资源互补的自然经济区,盛产粮、油、瓜、果、禽、蛋、肉、毛。

1、粮食永昌县为甘肃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1991年,粮食作物总产量为108555吨,平均亩产308公斤,人均产粮超千斤,每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1亿斤以上,占全省粮食定购任务的1/14,名列全省各县前茅。

2、油料1991年,全县油料作物总产量9317吨,亩产平均88公斤。

永昌以盛产胡麻籽而著名,1991年胡麻籽总产量7474吨。

90年代以来,全县年平均上交国家的油品50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油品定购任务的1/9,名列全省第一。

3、瓜果永昌境内日照长,温差大,是优质瓜果的理想产区。

1991年,全县西瓜、白兰瓜等瓜类总产量3389吨,平均亩产2942公斤;水果产量480吨,其中苹果175吨,梨264吨,杏27吨,葡萄13吨。

4、畜产品在历史上,永昌县一直是牛、羊肉及其毛皮的主要产区。

1991年来,全县牛存栏40776头,其中牦牛4044头,牛肉总产量474.04吨;羊存栏243787只,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71221只,羊肉总产量3873.86吨,羊毛总产量370.87吨。

[7]土特产品①虹鳟鱼。

源于美国,为世界名贵鱼种之一,适于恒温泉水喂养,主要分布于北海子、焦家庄2乡。

1989年,养殖水面47亩,年产鲜鱼4.5万公斤。

1991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158亩,总产量76吨,其中个体养殖虹鳟鱼面积147亩,总产量27吨。

②发菜。

古名“龙须菜”,俗名“头发菜”。

是一种野生的陆生藻类植物。

主要分布于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河西堡乡的低山荒漠地带,一般在冬季枯草季节采集。

永昌发菜是甘肃著名的特产之一,一般年产2000多公斤,1980年达5000公斤。

因其为名贵宴菜,营养价值高,加之菜名为“发财”的谐音,大部分由外贸部门调集,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③蘑菇。

又名“洋蘑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科,食用菌。

其中以油鸡腿、青把子、黄蘑菇为上品,主要产于新城子、焦家庄、南坝等乡的祁连山浅山草原地带。

民国时期,四川等地商贩云集此地收采。

50年代每年可收购干蘑菇1.5万公斤左右,以后逐渐减少,近年来农民自采、自食、自售者日多。

④甜菜。

又名“糖萝卜”。

永昌的甜菜平均含糖量为16.57%,高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而饮誉国内外,1978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甜菜种植基地。

1991年全县甜菜总产量20579吨,平均亩产4926公斤。

⑤麻黄。

又名带麻黄,中药材。

主要产于河西堡乡的平口峡、东大山等荒山地区。

雨水多的年份,每年约产35—60万公斤左右,一般年份产25~30万公斤左右,主要由药材管理部门收购,远销全国各地。

[7]旅游资源永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保存和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据统计,全县已发现的文物点178处。

其中,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在上述4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石窟2处,古遗址9处,古建筑15处,古墓葬9处,石刻4处,革命遗址4处。

甘肃永昌县汉长城1、鸳鸯池遗址位于县境河西堡镇鸳鸯池村以南、金川河西岸的二层台地,是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遗存,属甘肃仰韶文化马厂类型,距今约4150多年。

1973年和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地县文物普查队对该遗址先后两次进行了挖掘和考查,共清理墓葬151座,出土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装饰和艺术品3500多件,为中国文物宝库增添了新的珍品。

特别是彩陶的器形纹饰和墓葬的葬式、葬法,与过去的同类墓葬大有不同,有些文物是首次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末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探讨“马厂类型”与“半山”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鸳鸯池出土文物曾于1974年与武威出土的铜奔马同在北京故宫展出,轰动国内外。

骊靬亭2、骊靬古城遗址据现有史料考查,骊靳县建于西汉,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

其故址就在今永昌县者来寨。

由于它同古罗马人有关,因此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

对骊靬县故址的进一步考证、挖掘和研究,将会成为古丝绸之路又一令人神往的考察热点,也会成为永昌县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重要资源。

3、长城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长城,汉代始建,明代补修,东与民勤县大口子以南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长城相连,全长约120公里。

现存部分大体可分为3段:青山堡至民勤县界为东段,长40多公里。

因地处戈壁荒漠,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垣呈2米高的沙土脊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