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阅读1 3 5
“策略阅读”亦称“阅读策略”。
所谓“策略阅读”就是按照既定的标准,确立阅读主题,选定阅读内容,运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性策略。
“策略阅读135”的核心是“一标统三书,阅读为五化”。
一、课标——覆盖三书理论
“一标”即《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课标是阅读材料和阅读过程中必须遵循和坚守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学生的阅读材料必须依标扣本。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不能把课标束之高阁,如果绕开课标谈阅读,那阅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学习课标、解读课标、细化课标、落实课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
关于阅读,课标就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质量,阅读数量方面,对三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
比如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课标提出八个方面,其中阅读质量占到了八分之六。
第四条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数量占到了八分之二,第七条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八条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关于阅读的评价,课标指向更为明确:“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
可以看出,课标对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是明确的,而且,每条要求都会逐一指向三书的每一条脉络。
可以说,三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从课标中找到准确的理论依据。
课标对阅读材料、阅读方法诸多方面起着统领的作用。
二、教材——策略阅读奠基
“三书”即“教科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同类书籍”。
教科书为“1”即三书之一,是基础。
教科书的编写是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的,它的理论依据较为明显,比如:“教材编写建议6”就指出:“教材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可以说,教材是解读课标,细化课标的具体体现,师生在阅读教材文本时,更应结合课标展开对话活动。
对于教材,一是确立阅读主题,找到阅读缘由。
人教版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呈现的,每组文本就是一个主题。
比如:五年级教材下册第三组课文分别是《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和《打电话》,主题是“语言魅力”。
丛书主题为“语妙天下”(选出“智慧幽默”、“走近名人”、“外交风采”、“口吐莲花”、“魅力妙语”、“剧苑浪花”、“说学逗唱”七组文章)。
阅读这些教材,不仅需要解决“阅读教材什么”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为什么阅读教材”的问题。
我们就会找到这一主题的理论依据是:“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
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课标语言)那么,五年级教材下册第三组课文和丛书中七篇文章就是课标的载体。
二要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等等。
比如《杨氏之子》中语言描写,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晏子使楚》中语言描写:“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能言善辩,智慧应对,语言的艺术便跃然纸上。
三、丛书——运用方法搭桥
丛书为“2”,是三书之二,是关键。
“丛书”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丛书是解读、细化课标的前提下,对教材的适度拓展。
在阅读过程中,丛书的作用不可替代,学生可以即是运用阅读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发现方法到使用方法,坚持不懈,进而养成习惯,丛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一是“主题”的桥梁。
即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与丛书主题是无缝的对接。
如:五年级教材上册第八组课文主题为“走近毛泽东”,课文分别为:《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五年级上(7)同为“走近毛泽东”,对应的五组文章分别是:“少年毛泽东”、“读书生活”、“革命道路”、“伟人情怀”、“人际世界”。
从教材的“走近毛泽东”到丛书的“走近毛泽东”,主题已经成为直通路线图。
学生可以直奔主题进行阅读。
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之后,还要阅读什么,怎样阅读,丛书自然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二是内容的链接。
所选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确定的,读者可以专心阅读文本,专业获取信息。
比如:丛书中的“少年毛泽东”,学生大多都知道毛泽东是伟人,但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知之甚少。
“少年毛泽东”呈现出了“农家小子”、“一次’胜利’的罢工”、“少年毛泽东作诗”“少年毛泽东的故事”、“少年的传说”、“毛泽东少年时遇到的’求学坎’”“我要上学”、“智缴枪支”。
四、书籍——阅读能力体验
同类书籍为“3”,是三书之三,是方向。
“同类书籍”即同类文章或同类书本。
同类书籍的阅读是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先习得的阅读方法,接着阅读丛书中运用阅读方法,最后再去阅读同类书籍,将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
如:六年级教材上册第五组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主题是“走近鲁迅”;丛书六年级上(5)主题为“俯首甘为孺子牛”。
丛书从六个方面写鲁迅,分别是:“鲁迅印象”、“鲁迅散文”、“鲁迅小说”、“鲁迅杂文”、“诗意鲁迅”、“悼念鲁迅”。
实际上,有关鲁迅的许多文章和书籍还是耐人寻味的,学生可以自寻自读自悟,教师还可以推荐同类文章有:鲁迅的作品《从百菜园到三味书屋》、《阿q正传》等;有关描写鲁迅的文章,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还有名人对鲁迅评价的文章或语言,以及鲁迅先生的生平资
料等。
五、模式——策略阅读引路
策略阅读模式是在语文主题学习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拓展的,临模是作为策略阅读的基本模式,我们主张临而不固,出而见智。
1、k(1+X+z)模式——遵循课标理念(K),一课带多课、加同类文章(Z)的辐射教学模式。
以一篇必修教材的文章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必修教材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的学习中,继而,尝试学习推荐同类文章或书籍,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K(X+1+Z)模式——“反三归一”。
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最后阅读同类文章或书籍。
3、K(X+Y+Z)模式——多篇带多篇,甚至多篇带多本。
教材中的单元与丛书中的主题相对接,与同类文章或书籍相配合,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六、“五化”——阅读质量保障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丛书、书籍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在确定为:教材是基础,丛书是关键,书籍是方向。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策略阅读即将成为主题阅读的主流,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增加主题阅读的正能量。
阅读主题专业化。
主题是个纲,纲举目张。
围绕主题博览群书,准确搭上了阅读的直通车,将沿着正确的阅读轨道,飞速前进,直达阅读彼岸。
阅读文本连续化。
从教材到丛书,再到同类书籍,就像一部部电视连续剧,看了一集想看二集,看到开头,就想看结果。
阅读内容系统化。
教材内容是系统呈现的,丛书内容是系统呈现,相应的同类文章或书籍的内容也是系统呈现的,阅读内容环环相扣。
阅读方法规律化。
在阅读教材时,学习阅读方法;阅读丛书时,运用阅读方法;阅读书籍时,活用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由扶到放,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形成有效的阅读规律。
阅读效果理想化。
确立了阅读主题,选取了阅读内容,掌握了阅读方法,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一以贯之,学生就能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
“一标统三书,阅读为五化”作为语文主题学习新的方式,在林州市已初见成效,两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基础名师和特色名师,学生的学习效果已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