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与心得 张再晴

浅谈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与心得 张再晴

浅谈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与心得府谷二中张再晴一、中考语文复习现状语文复习阶段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复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初中学生参加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冲刺阶段,总复习效果如何至关重要。

可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似乎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复习计划如此周密,为何复习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经过总复习之后成绩反而会下降?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知识的机械重复,忽视知识的运用技能。

有些老师的复习,仅仅是将初中一至六册的基本课文重讲一遍。

小到字词音形义,大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也都一一重讲;也有的老师将基本课文按照体裁分类,然后逐篇细致讲解分析。

以上两种复习方法大同小异,教者不管学生以前是否掌握或掌握到什么程度,多是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重复讲授,殊不知学生花两三年的时间都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的复习中完全掌握?教者的愿望不论多么美好,其复习结果是会与之背道而驰的。

通过这样的一轮甚至两轮的复习,学生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死知识,还是没有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复习时间越长,学生思维越僵化,钻进了死记硬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哪会有什么复习效果?2、热衷于知识的专题讲座,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感受。

我们有的老师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的复习,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复习,如语法知识的复习分为:语音、语义、词类、短语类型、句子分类、句子用途、修辞等若干个小的课题,教者每节课精讲一个专题,以期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

从打牢基础来看,这样做也许十分必要;但从初三总复习的要求来看,这样只能是给知识划清界限,不能给学生以整体感知语言的基本能力。

这与近年来侧重于考查学生语段阅读能力的中考趋势相背离。

初三的总复习,应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语言实际运用中一些具体的问题的能力,是由掌握理解阶段向运用阶段的飞跃。

教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继续打基础,而是为学生搭设一架通向运用阶段的梯子,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3、走进“题海战”误区,迷失学生的主动性新学期伊始,各种复习资料和配套训练铺天盖地而来。

诚然,其中不乏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

但绝大多数所谓的配套试题都只是出题者东拼西凑和剪刀加浆糊的产物,粗制滥造痕迹斑斑,大多是一些常见题的简单重复。

有些试题甚至根本背离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被埋在这样的题海中,应接不暇,精神疲惫,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哪还有自学的时间,更不用谈“广泛的阅读”了。

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殆尽。

难怪一些对语文本来还感兴趣的学生,也对语文丧失了信心。

4、强化阅读复习,淡化作文训练。

语文中考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朗;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两项能力是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绝大多数初三语文老师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也考虑到这两项能力。

但在具体实施复习计划的过程中,阅读复习往往被得到强化,而作文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究其原因,阅读复习的范围较窄,无非是有限的基本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花大量的时间复习,也许在中考中能碰上几道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作文水平高低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都是学生长期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非短期训练所能奏效,教者感到无处着手。

久而久之,作文训练就成为语文复习中的难题!二、中考语文复习对策那么,如何克服以上弊端,真正把初三的语文复习工作做好,做到位呢?新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以下简称新编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大语文教育思想,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以提高。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我市近年来中考语文遵循的“重视积累 , 突出读写 ,强调运用 , 鼓励创新”的命题思路 ,进入总复习阶段 , 要提高语文学科复习的效率 ,应当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 采取灵活恰当的复习策略和方法 , 真正做到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 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分别就初三语文总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想法。

(一)应该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是一门注重能力的学科,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复习时应以能力训练为主。

2、语文不属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不像理科那样直接、紧密,因此复习时不应以主要精力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从而费时费力,加重学生的负担。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性的灌输作用并不大 ,应当以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为主。

语文学习主要在于积累和感悟。

总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充实语言材料的积累,特别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名句要真正落实;进一步提高理解、运用语言和初步鉴赏言语作品的能力。

(二)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

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

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学生积累的内容主要有:(1)字词积累,(2)古诗文积累,(3)名言警句积累,(4)名著积累,(5)语文常识积累等。

背诵默写考查的范围包括七年级至九年级教读课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的篇和段。

在历年中考中,默写写错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错位搭配: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

( 高适《别董大》下句应填“天下谁人不识君”,却填为“天涯何处无芳草”。

再如答非所问: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

” ( 岑参《白雪歌送别武官归京》)下句应填“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的考生填写成“河边杨柳发芽了”。

此外, 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画不清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要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 在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 领悟含义。

对背诵的诗文 , 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 , 要真正弄懂。

2. 圈点强记。

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 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 , 可边背诵 , 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 , 以防“口是手非”。

4. 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 ,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添减笔画。

为了提高识记效果 , 可采取如下措施:1. 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可将要求背诵的诗文或按朝代或按篇幅大小切割成若干块,然后规定自己几天完成一大块,这样化整为零,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

2. 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也可让他们互查,然后教师抽查。

(三)应当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阅读的本质是理解。

各类体裁作品的阅读首先都是以理解为目的的, 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等。

这就是阅读能力层级。

阅读能力的几个层级之间具有包容性、渗透性, 较低层级是较高层级的基础, 较高层级包含了较低层级而有所发展。

其中, 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在有限的时间内, 能从大量的材料中, 迅速获取新的信息。

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能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初步的鉴赏能力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初步的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评价。

因此在复习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对三年来的阅读写作实践进行感悟反思和理性思考 , 从中产生一些顿悟 , 明白一些阅读写作的道理 , 归纳出一些阅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

1、阅读训练的策略。

(1)了解阅读的能级和层次。

根据阅读水平的不同,阅读可分为三个能级和层次。

各类体裁作品的阅读首先都是以理解为目的的 , 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这就是阅读能力层级。

我们在复习时,要从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虽然学生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都清楚有关阅读的一些程序性知识 , 所以在复习时,让学生了解一点有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有的人将阅读的程序步骤概括为: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

(3)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

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4)注重研究阅读训练,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

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

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

一定的阅读量可以培养起较好的语感,而经常性的思考可以锻炼思维 , 激发潜能。

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 , 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 , 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

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每做一题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做题思路和方法。

我们分析了许多中考语文试题,发现:试题的阅读板块分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分值占全卷的40%--50%。

这一部分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选文上,课内选段,课外选篇,兼顾多类文体,注重文质兼美,适合考试;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重视科技文阅读。

(2)在设题上,以简答题为主,由侧重静态地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文体常识、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等内容)转向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

(3)在答案设计上,多强调意思对即可,鼓励学生写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训练:①精心选材。

围绕中考阅读题的选材特点,分体裁精选了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的选取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涉及素质教育、环境保护、人口问题、最新科技、实事新闻以及精美时文等(今年应考虑到教育改革、北京2008奥运会、9.11等时事热点内容),用这些内容来考查学生学过的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②精心设计问题。

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词句意思、文意把握、要点归纳、内容探究,作品阅读的考查重在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的能力。

③注重方法探究。

实践证明,解答阅读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选中的材料,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其次,要认真听教师讲解问题,尤其要注意听清楚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老师从中找出能解决问题的规律性的东西,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