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沈阳工学院校园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学号:1510020147姓名:严浩洲指导教师:张初旭引言 (3)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 (4)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 (4)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 (5)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 (5)1.3.1扩样 (5)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 (5)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 (6)1.5常用出行方式 (6)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 (6)2.1校园道路现状 (6)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 (7)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 (7)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 (8)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 (9)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 (9)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 (10)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10)4.公交站点布设 (14)4.1公交首末站布设 (14)4.1.1首末站布设原则 (14)4.1.2线路首末站的选择 (14)4.2公交中途停靠站点布设 (15)4.2.1中途停靠站的布设原则 (15)4.2.2校园公交站点布设 (15)5校园公交车辆设计 (17)5.1校园公交车辆选型 (17)5.1.1公交车辆选型原则 (17)5.1.2公交车辆选型 (17)5.1.3所选车型的优点 (18)6.个人小结 (19)6.1实训内容总结 (19)6.2实训心得 (19)引言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

校园面积大,自然造成了学生、教工日常出行不便。

“从宿舍区到最里面的教学区,步行至少要半个小时”较远的距离为很多学生造成了不便。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学内任教的老师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度提高下,许多老师开始购买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

另一方面,大学生为节约时间,纷纷购买自行车充当代步工具。

这种情况下,进入大学校园的车辆数量日益增加,加重了校园内部的交通压力。

特别是上下课的校园交通高峰期,学生、自行车、汽车等都集中在校园内并不宽敞的道路上,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

由于自行车数量和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车辆的停放以及保管问题也成了棘手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校园交通问题,提高校内居民的出行方便性,在沈阳工学院内设置校内公交车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沈阳工学院的校内出行情况、道路网现状,为工学院设计了一套校园公交方案,其包括校园公交线路规划、站点布设、车场布设、车辆配置和方案评价等五个方面。

方案设计中,考虑了校内所有居民的出行特点,包括学生、教工职员等居住在校园内的人员,并统称为校内居民。

由于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5%左右,所以,学生是本方案设计中考虑的主体。

方案设计基于沈阳工校园建筑的目前现状,分析校内居民出行特点,即目前新建的校史馆、医务室和国际交流中心、新信息院建成等现状。

若将来,学校这些建成后,则需重新进行校园出行情况调查,从而对本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A--------- 西区B--------- 东苑C--------- 大门、信息楼、汽车4S店、校史馆以及体育场D--------- 经管楼、博学馆、艺术楼、新医务室E--------- 机械楼、图书馆、艺术楼、能源楼F---------东区宿舍G-------- 食堂H--------人工湖、鹿园、新信息楼等I--------教师公寓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调查时间:2017年12月12日(周二)上午8:30-18:00调查地点:机械楼艺术楼信息楼经管楼能源楼创新学院图书馆博学馆等调查对象:沈阳工学院校内居民,包括学生、教师职工等调查内容: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到达时间、出发地点以及到达地点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1.3.1扩样按比例在各学院调查人数,被调查总人数为100人,沈阳工学院常住师生越约10000人,则按照1:100进行扩样。

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直达乘客量表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西区、教学楼、食堂、博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宿舍等,未来东苑也将是主要出行目的地1.5常用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2.1校园道路现状校园道路采用大体呈现方格网络式,布局严整、简洁、道路使用均衡,交通流可以较均匀分布在所有道路上,路网容量可以均衡利用。

校园道路网络结构如下图:沈阳工学院道路网络图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①----------西区内部车道③-------------正门到圆形广场区路段②-----------西南门进口到机械楼路段④-----------汽车4S店到大创路段⑤-----------大创到经管楼路段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3.1校园公交可行性分析(1)道路条件校内主要出行点分布在7.5m以上(双车道)宽度的道路沿线,因此校园目前的道路状况,已能够保障校内公交车双向、安全地行驶。

但部分需要道路改造,如图书馆后到东区宿舍楼的道路,进而提升校园公交实施的可能性。

(2)交通需求由上图可知,部分交通小区间的区间出行量较大,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较长,因此,校园公交能有效改善同学及教职工的按照不同出行目的而选择出行的情况,缩短其出行时间,提升出行的便捷性。

因此,校内公交具有潜在的交通需求。

(3)环境效益校园公交运行后,将减少道路上自行车、人行等相互交叉导致混乱的情况,减少道路交通冲突,提升校园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改善校园自行车停放和管理情况,有利于打造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

3.2校园公共交通方式选择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

设有8个二级学院,有在校学生16000余人,教职工859人,主要分布于西区和东区宿舍,未来还将集中于东苑宿舍。

因此,沈阳工学院可以以小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为依据,选择校内公交方式。

下表为不同规模的主要交通方式。

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本校园公交规划方案依据以下原则设计:(1)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校园公交的运行需考虑校园道路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证校园公交的可行性。

(2)整体协调性原则校园公交线网必须综合规划,组成一个整体。

公交线网结构以校园道路网络结构为基础,公交线路与校内主要出行点相一致,公交车辆的外观与校园环境相协调。

(3)以人为本公交线路设计要满足人性化要求,体现和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思想。

无论是线路的走向还是站点的布置都应提高学生出行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为前提。

(4)校内交通有效承接校园公交线路应与教学区、宿舍区、活动区、图书馆及其他人流集中的区域紧密衔接,并协调线路之间的客流集疏能力。

(5)符合线路指标要求公交线网规划时,还应满足以下指标要求:线路长度在1KM—3KM范围内;平均站距在100m—200m范围内等。

3.4校园公交线网规划方案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沈阳工学院分为三个区域,有西区宿舍、主校区、东苑宿舍三个区域。

校区近似长方形,主要出发点和到达点分布在西区宿舍、东苑宿舍、正门、博学馆。

校内期望线分别是东西方向交通小区A—B,南北方向交通小区C—D,构成倒置“凸”字形。

如图所示:因此,设置合理的交通换乘枢纽站也是交通规划的关键性因素。

公交网络示意图如下: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确定能够使公交车的基础道路网。

公交车双向行驶,因此,需要道路宽至少7m,上文2.2.1节道路干路基本信息中已经分析校园内各路段的道路网情况。

所以能够行驶公交车的基础路网如下图。

公交车的基础路网绘制图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为了提高线路网的平均行车距离,降低线网的平均换乘系数。

首先把出行量最大的线路挑选出来,确定起讫点,优先设线,以保证设立的公交线路能覆盖这些出行需求最大的路段。

一个交通小区是否有必要设置起终点站要看区内总的发生量或吸引量是否达到设站标准。

一般交通小区内的发生量、吸引量超过该交通小区线路中间站点的运载能力时,仅靠中间站点不能运送完成这些发生量、吸引量,则应在对应交通小区设置线路的设站标准,当某交通小区的发生量或吸引量超过此值时,需设起终点站。

(1)起讫点的选择按照“逐条布设”的原则,确定公交优化线网,其线路走向与客流方法基本一致,并保证全服务的换乘次数少。

由于沈阳工学院的建筑物分布情况和上述OD量表可知,西区宿舍向校区的出行量较大,15级学生总体出行需求都集中在此处,所以西区单独为一个站。

图书馆前的广场区域的两边有能源教学楼和机械楼,所以学生出行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在图书馆广场区需设一个站点。

东区宿舍楼和一二三食堂之间相距较近,故规划为一个站点,在学校的远期规划中,学校即将完成的东苑部分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出行需求,此处需要设置起讫站点。

学校正门在平常的出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都需通过此门,故设为一次起讫站点。

根据分析数据和以上调研将西区设为两次起讫点,东苑设为两次起讫点站(2017-2018第二学期起东苑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将大大提高),学校正门设置一次起讫点站,博学馆与生命楼间设置一次起讫点站。

根据各线路直达乘客矩阵可知,应满足A-B小区、B-A小区、C-D小区、D-C小区,其中A-B小区单线设置两条、双线四条。

因此,总设最短线路单线三条、双线六条。

再根据各交通小区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确定各交通小区间的最短路线,根据各交通小区间换乘少、时间短的原则,A-B间各交通小区间的最短路线为A-E、E-F、F-G、G-D、D-B,即A-B间的最短路线为A-E-F-G-D-B。

根据以上方法同理,则第二条最短路线为A-C-G-D-B。

第三条最短路线为C-E-I-H-F-D。

如下图所示。

3.4.4线路完善与优化在满足了主要客流流向上的客流需求后,需把所有主要居民出行发生和吸引点和联系起来,以完善公交线网。

各断面客流量与公交路线运载能力相比如下:线路一:A小区到B小区 A--E--C--F--G--D--BAE断面客流:AE+AC+AF+AG+AD+AB=29(同理可得)EC断面客流:43CF断面客流:51FG断面客流:45GD断面客流:37DB断面客流:9线路二:A--C--E--F--G--D--B断面客流AC:31CE:44EF:50FG:45GD:37DB:9线路三:C--E--I--H--D断面客流:CE:14 EI:23 IH:24 HD:21此抽样数据按照1:100的比例扩样后,线路一与线路二的断面流量分别与1C 的大小做比较,线路三的断面流量分别与与2C 做比较。

单条公交线路的运载能力:当选公交选用中型单节车:w i i B K i N r R C ∙∙∙∙∙=1 =6.01111085.0100∙∙∙∙∙ =5610当选用节能电瓶车(接驳车):w i i B K i N r R C ∙∙∙∙∙=2 =2805通过线路一的各断面客流量与1C 比较可得:各断面流量均小于运载能力,则线路一设置基本合理,能满足客运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