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案设计13 苏科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案设计13 苏科版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2006年12月27日,因特网上很多用户遭受不明病毒攻击,计算机中所有可执行文件都变成一种“熊猫烧香”的图案,中毒症状表现为系统蓝屏、频繁重启、硬盘数据被破坏等。

该病毒可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感染局域网内所有的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

大家听说过这种病毒吗?(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病毒,掌握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知识。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计算机。

2.新课讲授。

(1)计算机病毒。

①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教师:是么是计算机病毒呢?他和我们平时提到的生物病毒一样吗?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以上问题。

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教师: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这种特殊的程序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播,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破坏计算机系统,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种程序具有类似生物病毒的特点,如繁殖性、传染力和潜伏性等,所以人们用“计算机病毒”一词来称呼这类破坏性程序。

针对教材中的“讨论学习”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可适当参与并进行引导。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总结,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②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请个别学生谈谈感染计算机病毒的过程,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

教师:同学们可能接触过一些计算机病毒,但是真正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并不多,除了提到的“熊猫烧香”病毒以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计算机病毒?还了解哪些与计算机病毒相关的知识?
教师发送准备好的计算机病毒资料给学生。

学生阅读材料。

并尝试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分组活动,并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教师:通过学生们的介绍,我们认识了很多计算机病毒,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学生分组活动,阅读计算机病毒的资料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生物病毒的特征,总结、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教师提示学生总结时可与具体事例相结合)。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教师播放配套光盘,师生共同回顾教学内容。

3.课堂小结:
任务小结:小组合作讨论,总结所学的计算机病毒知识,教师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4.课堂评价:评选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

用心爱心专心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