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城市及绿色建筑简介

生态城市及绿色建筑简介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春季刊简介
资讯
国内外前沿报道
评论
科学借鉴与因地制宜发展﹍﹍﹍﹍﹍﹍﹍﹍﹍﹍﹍﹍﹍﹍﹍﹍﹍﹍特约评论员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应注意的问题。

认为一方面应该科学、合理地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另一方面应根据国情,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体制建设和机制创新,加强绿色建筑的教育和推广工作。

特约专稿
可持续建筑的挑战与2010年的香港﹍﹍﹍﹍﹍﹍﹍﹍﹍﹍﹍﹍﹍﹍﹍﹍黄锦星在2010年来临之际,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

亚洲城市化的进程尤其快速。

如何培育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成为我们最为关键的共识。

作为紧凑城市形态的香港正在发展低碳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交通节能方面。

这种超高密度的城市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而香港的发展经历可以为其它一些亚洲城市借鉴。

香港努力在改善城市可居住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少人均的碳足迹,由此作为热带气候下高密度建筑环境的典范。

本文介绍了香港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可持续建筑创新,其中包括政府在空气流通评估和城市气候图上的咨询研究、公众在建筑设计中创建有质量和可持续的建筑环境的努力、近期香港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成立。

台湾的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研究﹍﹍﹍﹍﹍﹍﹍﹍﹍﹍﹍﹍﹍﹍﹍﹍﹍林宪德能源对外依存度达98%以上的台湾,建筑的节能减碳政策已成为其永续营建政策的一环,1995年第一次实施建筑节约能源设计法规与技术规范,至2009年前后经过六次强化节能规范的标准与适用范围。

1999
年建立了台湾新建建筑物之绿建筑评估系统,又称EEWH-NC系统,并制订《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推出《绿建筑标章》的认证制度,2009年完成都市热岛评估系统EEWH-HI与生态小区评估系统EEWH-EC,2010年即将完成高科技厂房绿建筑评估系统EEWH-EF以及既有建筑物绿建筑评估系统EEWH-EB,这些版本将构成一系列更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学术研究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节选)﹍﹍﹍﹍﹍﹍﹍﹍﹍﹍﹍﹍﹍﹍﹍﹍﹍﹍﹍﹍﹍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
低碳建筑已成为建筑界,产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但国内外学术界至今对“低碳建筑”并未作出明确科学的界定。

要科学地界定低碳建筑需要确定各类建筑低碳排放的标准,同时要建立起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评估办法。

这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共同认真研究的课题。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邀请建筑界部分专家对住宅区减碳排放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

讨论稿提出了“低碳住区”的技术要点,构建原则及减碳评估指标。

对住区建筑节能,节水,住区绿化,住区交通以及住区建造期、运行期的许多技术措施提出了量化的计算方法。

对住区各个系统的减碳减排放状况提出了评价办法。

讨论稿提出的评估框架体系试图为住宅区的减碳计算和评估提出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方法。

这是我们看到的国内第一个提出的系统的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

这个讨论稿尽管是邀请各方面建筑专家经数次讨论而成,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言。

讨论稿中所确定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对碳排放状况的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既是讨论稿,稿中的论点、公式、方法就可能有不全面、不准确、不科学的部分。

这个讨论稿共有5章,核心内容是2~4章。

限于篇幅本刊将讨论稿最核心的2~4章全文发表。

希望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讨论。

美国的创新性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卡桑德拉·亚当斯
本文介绍了一些美国环保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发展前沿的创新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包括普林尼·菲斯克(Pliny Fisk)的原材料实验,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对夯土技术的现代化改革以及戴维·艾森伯
格(David Eisenberg)为了创新性建筑材料和方式所作出的努力。

本文同时介绍2家获奖的加州建筑公司Darrel DeBoer Architects 和Leger/Wanaselja, 在设计中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方法。

文章最后探讨了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走向。

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朱颖心谷立静利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方法受到了各国政府大力的支持和推广,但不能忽视的是不分条件盲目采用BIPV将会导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太阳能光伏板生产含能与不同应用条件下的收益,剖析了当前在BIPV的推广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指出正确运用BIPV以及在建筑里利用太阳能的策略和方法,避免不适当的应用导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分析了在中国实现“零能耗”建筑的可行性,指出“零能耗”建筑推广的正确途径是面向农村住宅而非城市建筑。

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的法律基础﹍﹍﹍﹍﹍﹍﹍﹍﹍﹍﹍﹍﹍刘加平张卫华建筑节能事业具有社会公益性。

我国能源长期受国家补贴,反映在建筑领域,就形成了谁消耗的能源越多,谁享受的国家补贴就越多的局面。

很显然,这是不公平的。

目前的节能技术标准并没有考虑其在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公平性,也不属于法律体系,不能对行为主体设定法律责任。

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了现行建筑节能技术法规体系的局限性,给出了编制节能技术标准的建议。

云南绿色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柏文峰曾志海董民居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村镇居民的居住实体。

本文针对云南民居可持续营造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绿色乡土建筑理念以及相关策略,介绍了两种绿色结构体系的原理以及生土和原竹两种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方法,为民居建设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居住条件及抗灾能力、保持民居建筑特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文的绿色乡土建筑理念及其关键技术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对国内其它地区乃至国外的乡土建筑可持续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探寻大型公共建筑低碳发展之路﹍﹍﹍﹍﹍﹍﹍﹍﹍﹍﹍孙一民肖毅强王静低碳发展的要求已超越传统建筑节能研究的范畴。

探索大型公共建筑未来的发展道路应基于全过程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