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桂林山水甲天下ppt课件

语文桂林山水甲天下ppt课件


(先总起)再——( 再分述 )
后——( 后总结)”
.
35
课内练习
1.多音字组词: dào( )
倒 dǎo( )
fú( )
佛 fó( )
2.形近字组词: 赏( ) 镜( ) 瑕( ) 常( ) 境( ) 假( )
.
36
练习
1、桂林的山水美,————————。 2、教室里真静啊,————————。 3、——————,————————。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美景欣赏
漓江的水 桂林的山 最后一段 相关资料
.
1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 水的特点,感受祖国河山的锦绣美 丽。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 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2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 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 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 就有“山桂水林甲山天水下”的赞誉。
.
18
静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 不到它在流动。
桂 林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
绿 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
清 见江底的沙石。
.
19
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么奇丽? 排比、比喻
2、我也来试一试: A、公园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请同学们欣赏
.
3
桂林山水
.
4
桂林山水
.
5
桂林山水
.
6
桂林山水
.
7
这些图片美吗?你看了这幅图片能否赞一赞你 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
(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
象走入仙一 般。)
.
8
桂林山水
通过预习以及刚才看到的图片, 你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 (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
9
1、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中“甲天下”的意义
3、选择一处风景,想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 段话,可以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
39
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甲天下
绿

桂林山 秀
学习生字

.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思考练习
40
2、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 下呢?
甲天下:指天下居第一
句子
.
10
.
11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
12
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
13
却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
14
.
15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
16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37
桂林简介
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 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 等,文物古迹丰富,市区范围内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 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 23处、市(县)级89处。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故居及 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 值和欣赏价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 相互辉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
桂林的风景区根据景区特色,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景区:即桂 林——漓江——阳朔山水景区、兴安灵渠景区、猫儿山高山 景区、龙胜花坪原始森林景区、海洋——高尚银杏林景区、 青狮潭水库景区。
.
38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了课文,你一定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 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意。 (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
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 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 和水。)
.
34
请同学们讨论
1.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
“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
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
又写什么?
3.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 彩明丽,倒映水中。
.
30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 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
31
桂 林 的 山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
32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33
1.请找出一句能概括全文,给你 总体印象的句子)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 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
) )
.
20
发挥想象:桂林的山到底是一幅怎么样 的美景?
.
21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
22
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
23
却没有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
24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
25
像老人
.
26
像骆驼
.
27
像巨象
.
28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 罗列,形态万千;
.
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