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
指导老师李小霞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
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
密相连。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
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
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
础。

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
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
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

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

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
推荐活动:
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
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
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完成活动报告
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民族服饰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它小组交流,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影响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
活动拓展
对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对民族服饰及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得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能更好的尊重少数民族礼节它们的文化,青少年这
参考资料
动物的分布对民族服饰的影响
动物的分布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服饰有着很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地处在中高伟地区,气候较为寒冷,人们冬天常穿皮衣,除毛皮具有良好的防御保暖性能外,更因当地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兽类的皮毛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

例如,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食肉寝皮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毛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都多用毛皮为原料,因为“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熊皮等兽类皮毛。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
吃水,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人以捕鱼皮,兽皮。

因此,
他们的衣服多由鱼皮制成,由以上例子,我们可知,服饰的特
征与当地的气候,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也难怪,东北地区的
居民总是给我们一种十分厚重的感觉。

其它动物分布情况对民族服饰的影响有哪些呢?虽然民族
服饰的风格已经形成,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稀有的动物的真毛皮做民族服饰服饰的变化是不是也代表着人们对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了呢?
气候对民族服饰的影响
气候一向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一节,无论是动植物的生长还是文化的发展都要受它的影响。

民族服饰更是如此,如:高原上的民族,都有穿皮长袍的习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所以常常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来形容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高原上的牧民,多穿着皮制长袍,既耐严寒和飞沙走石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的夜
间当防寒的铺盖,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他们的服饰主要是长袖,宽腰大襟,即使在夏天也多穿长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
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干脆将双袖扎于腰间。

一旦天气
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

位于西北干旱区的蒙古高原是亚欧大陆、荒漠区的一
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
半干旱、干旱、极干旱,冬季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
显著。

这里的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的
服饰以长袍为主,袍的腰身肥大,男女长袍都不开叉,腰间束带,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

地形、河流对民族服饰的影响
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与民族服饰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素有“水乡”之称。

因此,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

上装以拼接衫为主,而裤子多用蓝底白印花布或白底蓝印花布,裤裆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

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色,长度齐膝,裙搁极细,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带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穿腰是与蹋裙相连的辅件。

穿腰上缝一个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

裙的设计是很实用的,劳动时着裙腰背不易受风寒,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

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水田操作,又方便野外小解遮盖,既实用又美观。

水乡地区鞋的特色也很浓。

鞋的形式颇似小船,不分左右,故又称船形绣花鞋,鞋帮两块合成,鞋面以绣花为主,色彩鲜艳,花样丰富多彩。

船鞋的做工精细耐看,坚固实惠,是水乡妇女传统的礼鞋。

生活在东南沿海
地区的渔民,他们的服饰与其他各地相比则是最简洁不过了。

渔民们长年在气温湿热的水上生活,因而,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
综合的地理环境的对民族服饰的影响
各地理环境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它们共同决定了各民族的多彩文化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因此,民族服饰多种多样,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各异,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凉山地区彝族男子保有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们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凡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

西南地区还有一个很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就是哈尼族,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装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哈尼族服饰的款式设计也以适应梯田农耕生产为主要原则,其男子的服饰以紧身短衣宽松衣裤,短衣斜襟无领月夜下一扣紧衣,外配一坎肩,坎肩无扣,长裤为大腰,大裤脚,直筒裤,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中的生产,体现出哈尼族对于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

哈尼族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
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与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可见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参考书目
戴伯龙细说中华民族-民族服饰
钟茂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李昆声、周文林、张刘、王曦云云南美术出版社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胡梅芳民族服饰要素与创意
程志方,李安泰云南民族服饰
相关网址
56民族服饰网
钟铭网
/bencandy-13-39628-
1.html#id=0
商国互联网
/sell/cate5008_area-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