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
中国古代《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 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 四月》用夏历,《豳风· 七月》 周历和夏月并用。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 后大约二千年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 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农历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
“七月”内容解析
• 本诗主要围绕古人的“衣食”及“劳作” 两方面内容展开, “衣食”是全诗内容的 核心,“劳作”的目的是为了 “衣食”。 • 全诗描绘了一幅男耕女织的生活风情画, 生动地展现了周代早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内 容和精神追求,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史诗意 味。
古代的天文
•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 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 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 月五星运行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 人选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作为坐标, 称为二十八宿。
赤道、黄道
古代二十八心宿图
(陕西定边县古墓壁画)
战国曾侯乙漆箱二十八宿图
名称 齐诗 传者 辕固生 国别 齐 流传情况 亡于三国
鲁诗
韩诗 毛诗
申培
韩婴 毛亨 毛苌
鲁
燕 鲁 赵
亡于西晋
亡于北宋 流传至今
毛诗序
• 《毛诗序》指大序。它是在首篇周南《关 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 《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学者 对《诗经》的理论主张,汉景帝时赵人毛 苌对其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 由毛苌弟子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
毛诗序(节选)
•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 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 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
毛诗序(节选)
“七月”内容解析
• 表现手法: • 1、以时令为经,以农业生产劳动为纬,叙写 民众一年到头的劳作生活; • 2、白描手法和铺叙手法的典型运用; • • 敷陈其事,逐月叙写,把生活中富有典型 意义的事物逐一精细地展现给读者,体现出一 种浓郁的生活气息。
“七月”内容解析
• 创作风格: • 《七月》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 风格,是《诗经》中极富表现力的作品。 •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 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节选)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 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 变雅作矣。 • ……
“七月”内容解析
• 全诗共八章。诗中细腻地抒写了耕地、播 种、采桑、养蚕、采繁、割苇、织麻、搓 索、染布、做衣、采果、收割、涤场、打 猎、拾薪、食饮、酿酒、熏鼠、塞窗、墐 户、修房、藏冰、祭神、祝寿、聚会等几 十种生产生活活动,表现十分真切。 •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体味到西周早期我国 西北地区的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诗 经 豳 风 七 月
· ·
教学要点
• • • • 1、诗经及有关历史知识; 2、古代天文及农历有关知识; 3、“七月”内容解析; 4、“七月”现实主义风格及“赋”手法的 运用; • 5、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影响。
诗经产生的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期- 春秋中叶, 即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6 世纪左 右 (约500年) ,周王 朝从盛到衰的时期,也 是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 走向衰亡的时期。
《商颂》5篇(殷商的后裔宋国)。
《诗经》的编集
• 1、采诗说:
•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 2、献诗说: •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 3、删诗说:
•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论语·子罕》: “吾自卫反鲁,然 后乐正,雅颂各得 其所。”
《诗经》的流传 汉四家诗
诗经的内容—风、雅、颂 305篇
音乐
风: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风:属于民间; 雅:有关王政; 颂:赞美王侯功德。
内容
“风”(《国风》160篇)
民歌
• 《风》:十五国风,有的是指当时的 诸侯国,有的是指当时的地区。
•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15 国风(现在 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 北部)中原地区的民间歌诗,各以其所在 国家或地区得名。
“雅”(105篇):民歌、文人的创作
《雅》是指当时周王朝国都附近地区 的乐曲。 ( 雅言:相当于现在我们所 说的普通话。) 《大雅》31篇(诸侯朝聘、贵族享宴 等朝会典礼乐歌); 《小雅》74 篇 ( 贵族社会的各种典礼 和宴会乐歌)。
“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0篇)
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
《颂》一般是周王朝的史官或者当时的巫祝 所作的宗庙祭祖祭神乐歌。 《周颂》31篇(西周王室); 《鲁颂》4篇(春秋时期鲁国);
“七月”内容解析
• 诗歌以四言为主,五言、六言、七言杂用, 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极 富古诗韵味。 • 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艺术表现 力。。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 1.《诗经》开创了我国文学 “饥者歌其食,劳 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 2.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推动后世 重视民歌和民间文学。 • 3.开创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道路。 • 4.《诗经》中纯真的艺术风格,赋、比、兴的手 法的运用以及熟练的语言技巧,都给后世文学以 巨大的影响。
(湖北随州出土)
古代历法
十一 十二 夏历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月 月 殷历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 十二 正月 月 月
称“日”, 如“一之 日” 称“月”, 如“七月 流火”
十一 十二 周历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正月 二月 月 月 月建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七月”内容解析
• 本篇选自《诗经》豳风,豳写作“邠”, 国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至彬县一带。这 是西周初年民歌,也是“国风”中最长的 一首叙事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流火:“火”不是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一 顆恒星,卽28宿中的心宿二,這顆星古代 稱爲“火”,又稱爲大火。 • 大火夏曆六月黄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是正 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時位置開始 偏西向下移動,古人稱之爲“流火”。 • 隨着大火向偏西方向移動,暑熱開始減退; 到了九月,已經秋凉,就要“授衣”,卽 制作禦寒的冬衣了。
思考与讨论
• 1.谈谈你对《七月》“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理解。 • 2.敷陈手法是《七月》的最大艺术特色,请谈谈 你的体会。 • 3.诗歌1、2、3章主要表现了妇女的劳动生活, 以“衣”为主线,请加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