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语文阅读写作特训

五年级语文阅读写作特训

五年级语文阅读写作特训班·讲义第一课【写作】“糖葫芦法”巧写景学习目标1.确定写作对象及特点,抓住写作重点。

2.完成文章框架的搭建,理清逻辑。

3.丰富文章的细节,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要点1.第一步:(对象—特点)选择写作对象,它具有一个你喜欢的特点。

目的:确定写作重点。

2.第二步:(框架)抓住特点把题目、开头、正文,结尾串起来,整篇文章都围绕着这个特点写。

题目:对象+“的”+特点开头:开篇点题,点明特点。

正文:选择能够凸显出特点的2-3个景物,每个景物各成一段。

特点:围绕特点,谈谈我的“感受”。

目的:理清写作逻辑,搭建文章框架。

例:西湖的静①一走进西湖,脑海中的一切意念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静。

②映入眼帘的是水。

西湖的水是沉静的……(静)③西湖的水引人入胜,西湖的雪更为静谧。

……(静)④在这样的水与雪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静”了起来。

……3.第三步:(细节)调动多维感官。

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维感官哦!目的:丰富文章细节。

例:②映入眼帘的是西湖的水。

西湖的水是沉静的,湖面上雾气未散,连水鸟的踪迹都没有,只有几艘小船在摇曳,微起些涟漪。

(视觉)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均匀的轻响从远处传来,原来是船桨划破了水面。

(听觉)被这样迷蒙的水汽包裹着,我忍不住深深呼吸一口,清冽的气息直浸入肺腑,使人不由得平静下来。

(嗅觉)③西湖的水引人入胜,西湖的雪更为静谧。

在岸边上的雪块,大约有半尺来厚,竹枝和竹叶上,大都落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

(视觉)我们从旁穿过,踩在积雪上,偶尔有轻微而短促的“咯吱”声。

(听觉)竹枝拂过,竹叶上的积雪掉入脖子,引起我们一阵一阵的惊叫。

(触觉)课后练习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手里已经有这样一个框架了:标题:(对象+“的”+特点)1.开头(对象+特点)2.景物1 (特点)3.景物2 (特点)4.结尾:围绕特点,“我”的感受。

请选择正文部分任意一个段落(某个景)展开描写。

要注意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整段只围绕着这一个景物来写,要抓住贯穿全文的突出特点,调动多维感官。

字数在150字左右。

第二课【阅读】重点词语会理解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类考题高频题型,明确不同提问方式的解题思路。

2.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知识要点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解题思路分两步:1.(①拆字组词法②形容词法③同反义法)2.(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答题模板:“词”的意思是……(字面义),这里指……(文中义)。

二、体会/理解加点词的含义解题思路分三步:1. (①拆字组词法②形容词法③同反义法)2.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3. (写人:人的品质/特点;写景状物:人对景/物的情感)答题模板:“词”的意思是……(字面义),这里指……(文中义),表现出……(中心义)。

课后练习《穷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风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

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

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这样的夜晚!真可怕!”“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

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

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

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句中“熬”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熬”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三课【基础】“标志法”搞定病句学习目标1.明确基础类考题的分类(记忆类+方法类)。

2.运用“标志法”快速准确做对病句题。

知识要点标志一:判断标准:两类词是否同时出现:是——病句否——不是病句标志二:判断标准:两类词是否同时出现:是——病句否——不是病句标志三:判断标准:表示判断,看出现几次:出现一次——病句出现两次——不是病句标志四:判断标准:重复出现,是病句。

课后练习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使我看到了一个奇幻的神魔世界。

B.她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C.公园里,到处可以看见盛开的鲜花,听到悦耳的鸟叫。

D.生存环境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我们必须保护它。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球队不再出局,“雄鹰”篮球队为这次比赛早早做了充分准备。

B.是否多阅读是提高一个人作文能力的方法之一。

C.六月的南澳是旅游的好季节,山上林木苍翠,海面白鸽飞翔。

D.老王猜测眼前这个女人大概四十岁。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搞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B.通过老师的引导,使我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C.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曲,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D.我们把教室的课桌椅擦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习成绩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经过这次意外事故,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C.河里的水结冰了,游客们切忌不要下河滑冰。

D.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生每天花上大约两小时左右的时间玩手机会影响学习。

(删去“大约”或者“左右”)B.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删去“犯法”)C.天气慢慢炎热起来,同学们切忌不要下河游泳。

(删去“切忌”或者“不要”)D.在五天的军训生活中,使同学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删去“在……中”或者“使”)第四课【写作】“S曲线”摆脱流水账学习目标1.掌握叙事作文写作公式,理清写作逻辑。

2.能够从“心理”角度写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提升叙事能力。

知识要点好的叙事文,要在情节上有“S”型曲线。

叙事情节平淡?也能有“S”型曲线!写作公式:1.(生活中特定的情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片段。

)第一步:选择事件中3-4个典型场景。

例:事件:第一次买菜场景1:看到人多场景2:看到菜多场景3:买菜回家场景4:得到夸奖2.第二步:在每个场景后加入相应的心理描写,通过面对不同场景的心理变化写出文章的“S曲线”。

例:事件:第一次买菜场景1:看到人多——心理1:紧张,忐忑场景2:看到菜多——心理2:纠结,犹豫场景3:买菜回家——心理3:松了口气场景4:得到夸奖——心理4:开心又惭愧心理1——心理2——心理3——心理4:通过心理变化写出文章的“S曲线”。

注意:根据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用其他心理动词代替“想”。

3.(“动作暗示法”)第三步:在每个心理后加入相应的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丰富文章细节。

例:事件:第一次买菜场景1:看到人多——心理1:紧张,忐忑——动作1:暗暗用力、紧紧攥住……场景2:看到菜多——心理2:纠结,犹豫——动作2:徘徊、踱、掂了掂、拿起又放下……场景3:买菜回家——心理3:松了口气——动作3:场景4:得到夸奖——心理4:开心又惭愧——动作4:课后练习选择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运用今天学习的写作公式(场景+心理+动作),写其中一个自然段。

恭喜你挑战成功!期待再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