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三年级语文教案课题:1、放风筝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激发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
3、会本课生字新词。
4、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多读几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
2、看图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2、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二、理解第二段内容。
1、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人很多?2、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式样很多?3、我跟哥哥说什么?表现“我”的什么心情?三、理解第三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2、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3、第二句话说的是什么?“赶紧”说明什么?4、此时的“大蜻蜓”怎么样了?5、第四句讲了什么?四、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讲了什么?2、我一边拍手一边嚷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嚷?说明什么?3、小鸟好象在奇怪地说什么?这叫什么写法?4、“大蜻蜓”放上去以后,天空中有哪些风筝?这些都是作者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读课文,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2、说说“五颜六色”包括哪些颜色?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六、巩固练习。
1、看图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是写画面内容的。
2、分辨哪些风筝是先放上去的,哪些风筝是后放上去的。
板书设计:星期天体育场我和哥哥放风筝一人“举”着一人“跑”边跑边“放”线喊放松手又跑一阵“小蜜蜂”作者想象“大金鱼”“小卫星”七:教学心得:课题:2、小足球赛教学目的: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画面,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词。
辨析近义词。
4、图文结合,说说小守门员和观众的神态、动作。
教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你看过足球赛吗?看了谁和谁的比赛?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一群孩子在一块空地上进行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
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指导分段。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读生字,口头组词。
2、看图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第一句话,说说场地好在哪里/2、读第二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哪个字是经常来的意思?3、读第三句话,体会意思。
4、读第四句话,主要写谁?突出谁?二、理解爹人段内容。
1、读课文,具体介绍了谁?2、看课文插图,说说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小守门员?3、“真正的小守门员都是这样的。
”这句话要说明什么?4、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5、哪句话是作者的想象?三、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了什么?2、课文一共描述了几个孩子,几个大人的形象?还讲了一条什么的样子?3、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4、怎样介绍左边的五个小观众?从五个孩子的动作、神态可以推断出什么?5、按同样方法学习另外三个观众。
6、“精彩”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十分精彩?四、总结全文。
1、体会文中表示“看”的词语有什么不同/2、看图,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守门员和观众的神态、动作的/3、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板书设计:时间:放学以后地点:一块空地人物:观众赛前准备:分两拨书包帽子做球门小守门员;注视磕破戴着分腿弯腰观众:探着伸直站起来搂着挺直挺紧张看五:教学心得:课题:3、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的意思。
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的意思。
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七:教学心得:课题:4、我和企鹅教学目的:1、了解我岁我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看到企鹅的情况,激发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三、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2、为什么我高兴得又蹦又跳?四、理解第二段内容。
2、这一段将什么?五、理解第三段内容。
1、说说这一段讲了几种企鹅?2、它们各是什么样子?六、理解第四段内容。
1、从哪些语句看出企鹅十分有趣?2、看图,想象我和小企鹅合影留念时的动作、表情?3、母企鹅怎样喂养小企鹅?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七、理解第五段内容。
怎样判断小企鹅变成大企鹅?八、总结全文。
九、教学心得:课题:以“早晨”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
2、能按顺序把早晨见到的情景写具体,通顺。
教学过程:一、提示:1、早晨,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2、早晨的景色有什么特点?3、在家里、街上、公园、学校、集市、田野又会有哪些场景?二、本篇作文要求:1、可以写发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个场景,也可以写早晨的景色。
2、注意写出你对早晨的感受。
三、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写作。
1、仔细观察,确定要写的内容。
2、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说一说,注意把重点部分说具体些。
3、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写的时候要求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四、教学心得:课题:5、画杨桃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3、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读生字,口头组词。
2、读课文,练习按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1、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2、读父亲的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3、当我交出去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各是什么样?4、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5、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读读老师和父亲的话,从中懂得了什么?三、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这一段讲了什么?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拓宽思路。
让学生来介绍。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教学心得:课题:6、找骆驼教学目的:1、读懂课文内容,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仔细分析的思考方法。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朗读课文。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不同于一般情况,是没有见过骆驼的一位老人竟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老人是根据什么找到的吗?读读课文,你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看看可以分成几部分?三、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读课文,找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着急的语句。
2、怎样描述商人的动作?表现什么?3、读读老人说的三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重点词语。
4、读读商人说的三句话,可以看出商人什么心情?5、老人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商人为什么忿忿地说话/表现了商人什么心情/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说说告诉我们什么?2、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想象两人之间的对话。
第二课时一、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说说“不紧不慢”的意思。
老人为什么不紧不慢地说?2、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驮的是蜜和米、缺了一颗牙齿?3、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呢?4、从老人所说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二、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果然”是什么意思?2、什么叫指点?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指点商人?三、总结全文。
1、说说丢失的骆驼是怎样找到的?2、老人和商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学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四、巩固练习。
2、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观察细致?五、教学心得:课题:7、春蚕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2、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读生字,指导易错的生字书写。
2、读课文,练习按内容分段落。
第二课时一、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什么?2、为什么到养蚕的季节就想起母亲,说明什么?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小组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蚕的生长过程,母亲是怎么辛劳?2、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3、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什么?三、巩固练习。
1、按照蚕渐渐长大的顺序填空。
极小极小的蚕—()—()—()—蚕“上山”了。
2、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
五、教学心得:课题:8、一束鲜花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当时我的感情发生的变化。
培养“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三、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重点理解我和母亲的对话。
2、体会母亲的情怀。
四、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在花店,我遇见谁?他为什么面露愁容?我又是怎么做的?3、我替母亲选了什么花?表现了我什么?五、理解第三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