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PPT课件
7.(重点)[2017·江苏扬州月考]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图 1 实验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 分子间有间隙。
(2)图 2 实验,a 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 的铁丝网,图 c 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 d 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
理量是( B )
A.水的质量 C.水的密度
B.水的温度 D.水的体积
3.(对应例 4)[2016·广西柳州一模]图中实例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的是
(C )
4.(对应例 1)[2017·黑龙江哈尔滨]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可以看到清水与
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如图甲。静置 20 日后,如图乙,这是 扩散 现象, 说明液体分子 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对应例 5)[2016·四川成都一模]50 mL 水+50 mL 酒精<100 mL 的事实说明
了分子之间 有间隙 。我们通过“物质由分子组成但不会散开”的事实证明分子 之间有 引力 。
分课 层时 作 业
1.(对应例 2)[2016·四川遂宁模拟]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
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D )
B.绿化带中的部分鲜花呈黄色是因为这部分鲜花吸收了白光中的黄色光 C.酒谷大道绿化带中花草上的水珠蒸发时要放出热量 D.文艺表演中听众能根据响度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
2.(对应例 3)[2017·北京海淀模拟]将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分别装入两个 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中,用相同的滴管距水面等距处同时向两个水杯中各滴入一滴红 墨水,过一会儿后观察到图中所示的现象,该实验说明影响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物
(2)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 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造成的。
(3)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两者各自独立,界面分明。由分子动理论可知, 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 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两者混合 的越均匀。由图所示,甲图两者实验说明了 分子间有引。力
(3)图 3 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所 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 10 日后”“静放 30 日后”所呈现
的现象,其中 甲 (选填“甲”“乙”或“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 30 日后的实验
现象。
【解析】 (1)图 1 实验说明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体积小于水和酒精混合前的体积 和,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了( D )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有间隙
【解析】 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 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间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故 D 正确。 选 D。
【点悟】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会变 小,而体积变小则是因为分子间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造成的。
第十三章 内 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知课 识时 管作 理业
1.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分子、 原子构成的。一般分子的直径 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以 10-10 m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 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说 明: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运动,分子之间有 间隙; ②扩散现象发生在 液体、气体、固体之间。
当课 堂时 测作 评业
1.(对应例 2)[2016·四川泸州]2016 年 3 月 19 日,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泸州国 际会展中心开幕,通往会展中心的酒谷大道绿化带中的花草呈现五颜六色。开幕式结
束后,在飘逸着阵阵酒香的会展中心举行了盛大的文艺表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在会展中心闻到的阵阵酒香是因为酒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缘故
[2017·湖南怀化]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C )
A.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时,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沙尘 B.五月份怀化市部分地区发生洪灾,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 C.春天来了,怀化乡村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 D.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
【解析】 沙尘暴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沙尘不属于微观粒子,不能说明分子 在做无规则运动,故 A 不符合题意;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 B 不符合题意;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 这是花的香味分子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 C 符合题意;雪 花漫天飞舞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 D 不符合题 意。选 C。
【易错警示】(1)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分子力的 作用距离很小。(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 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大于引力,表现 为斥力。(3)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相互作用力消失。
类型之五 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 [2017·江苏泰州]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图所示,该现象直接说明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2.(对应例 2)[2017·四川绵阳模拟]在公众场所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会“被动吸
烟”,公众场所一般禁止吸烟,是因为( B )
A.一个人吸烟,其余人羡慕也跟着吸烟 B.一个人吸烟,烟雾扩散在周围空间,空气中含有烟雾分子,并在不停地运动 C.烟雾分子保持静止,人自己主动吸进烟雾 D.被动吸烟是因为烟雾分子比较大,人容易吸入肺中
类型之一 扩散现象
归课 类时 探作 究业
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
D.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解析】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固体、液体或 气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所以 A 错误,C 正确;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小, 故 B 错误;扩散现象不能使人们直接看到分子的运动,分子是看不见的,看见的 是分子团,故 D 错误。选 C。
6.(对应例 4)[2017·陕西西安月考]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 拂动而滚动不止,如图所示,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成一滴较大的水滴,
这说明 分子间存在引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珠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这 种现象 是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解析】 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后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将两滴水珠合成了一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 珠渐渐变小最后消失,是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这种现象是水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
【点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的,主要是通过物体的 颜色、气味、味道等现象来表明的。只要宏观看得到的运动都不是分子的运动。
【规律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一切 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固体、液体或气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 象。
类型之二 了解分子热运动
管中应先注入 水 。为使实验观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小的玻璃管。该实验的结 果说明了 分子间有间隙。
5.(难点)[2017·四川成都模拟]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
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A )
A.现象:花香扑鼻;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现象:注射器内的水很难压缩;推测: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D.现象:磁铁上吸住了很多铁屑;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作用
【点悟】了解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热运动快慢与温度的 关系。
【方法归纳】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 剧烈程度的体现。它是物体冷热的内在根据,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组 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比如一杯热水和一 杯冷水,同时滴入一滴墨水,发现在热水中扩散很快。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 烈。
3.(重点)[2016·云南曲靖一模]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
是( D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B.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D.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4.(对应例 5)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
(2)分子的热运动 定 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 子的热运动。
特 点: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距离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距
引力和斥力 合力(对外表现的力)
变大(大于 10-10m) 引力>斥力
引力
平衡距离(等于 10-10m) 引力=斥力
【点悟】要把宏观物体或者物质的运动和微观分子的运动区别开来,解题的关键 是要掌握“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这个基本条件。一般来说,闻到气味或者扩 散现象都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方法归纳】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它们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 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要把它与物质的运动区别开来,只要是肉眼看得见的,就不 是分子运动。
【解析】 将方糖投入到装水烧杯中,方糖消失,是糖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运动,扩散到了水中,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故 A 错误,B 正确;分子 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 消失得快,故 C 正确;在分子的运动过程中,分子的大小保持不变,故 D 正确。选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