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评述,是指针对某一事件,某一话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评述时主要是以发表自己(个人)对事件、话题本身的看法为主,但也有代表集体立场发表见解的,这种评述形式很少。
那么如何讲好即兴评述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感到讲好即兴评述重点在于知识的储备,但也有一般规律,在参加考试或教学的时候,大家可用以下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或现场发挥。
一、掌握题意。
拿到一篇稿子,我们首先要认真品读每一个环节,即:事件的中心思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关键词等等。
如果给你的是一句话,你就立刻产生联想,比如:“你最难忘的一件事”,你的脑海里可能立刻就有了一件事的回顾,但不要急于说出,而是要结合当时的(考试)现场情景,设置如何导入,就是如何把这个难忘的事通过合适的陈述手法出来。
切忌单刀直入,这样显得太没经验。
二、提炼中心。
阅读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后,大家要善于提炼事件的中心思想。
提炼的方法可选择事件的不同侧面,由不同特点进而提炼中心。
有了中心思想这块基石,就可以加砖加瓦建大厦了。
三、学会延伸。
就是依据事件本身,从特点出发,引伸开去,一是把事件的意义尽量向深度广度延伸。
要尽量说透,说深、说厚实,带有真理式的力度。
二是把事件的延伸过渡到现实生活中。
结合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或某一发展规律,将话题带入生活,将话题活化。
如果想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必须摆脱现象的迷惑,而是用专家的语气,从事件的根源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发表己见。
通过话题延伸,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专家的观点,引发听众思考,从中得到借鉴,达到评论话题的目的。
发表己见时要认真严肃,尽量用真理式的话语或名人名言来牵引,用不可动摇之论据,使评述更具权威性,比如:用“俗话说、一位名人说过、通过采访得知、专家学者说等等”引出结尾。
总之,发表己见时要真理与感染力并重,没有感染力的评述是不成功的评述。
五、语言特色。
语言表达要流畅,语句要尽量凝练,准确。
1、厦门大学将高尔夫列为必修课,引得各方纷争不休,甚至名列“中国高校10大荒唐事件”。
厦大校长朱崇实回应说,精英教育是厦大的责任,如果高等教育只为满足市场需求,这个社会就是危险的。
在北大副校长“大学应该培养蓝领”之言犹在耳畔,教育部“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定论“尚未过期”时,厦门大学的“精英教育”可谓独树一职。
在“大学生是否应该定位为精英”问题上,中国大学似乎陷入了“身份迷茫”的境地。
职业教育向左:让大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从蓝领定位开始走向社会;精英教育向右:在“必修高尔夫球”的背后,中国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精英”?甲方:中国需要精英,支持培养厦门大学的精英教育学说。
乙方:中国需要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通话劳动者。
2、日前,北京铁路法院向铁道部提出司法建议:铁道部应提高旅客人身伤亡赔偿金限额。
铁道部已修订相关赔偿金标准,并报国务院审批。
“人命关天”,人的生命无价,这是对“人命”的基本道德判断。
但是,当一个具体的人非正常死亡时,他的生命价值却往往要通过有价的金钱来衡量。
规章制度、法律条款对“人命”的价格做出种种规定,已被人们所认可。
但是现实的制度和法律对交通事故、煤矿事故中死者的赔偿,让人的生命显得如此“低廉”。
甲方:人的生命是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
乙方:人的生命是不能用具体的价值来定位的。
3、著名作家洪峰,日前在沈阳街头当众乞讨。
原因据他本人讲,是其所在的沈阳市文化局从今年9月份起一直扣发他的工资。
大约10年前,洪峰被沈阳市文化局作为人才引进之后,大概就变成了“专业作家”。
他们由国家出钱给他们发工资,但他们不需要上班,只是呆在自己愿意呆的地方写作,写出作品之后得了稿费则全归自己。
如今,体制要改革了,“专业作家”得上班了,洪峰不干了,于是上街“要饭”了……乞讨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作家体制的讨论,许多作家和网友对作家拿工资表示不满。
尽管不排除洪峰故意恶作剧的可能,但这一事件的确反映了一种过时的制度正在变革的阵痛。
甲方:我们要顺应制度变革调整自己,不能信赖体制生活。
乙方:我们习惯于某种体制了,这是社会、是制度给我们的定位,如果改变对我们起初的定位,是政府的责任,我们的待遇不能少。
4、我们离“休闲”有多远?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博士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人在闲暇时间保有量上已经超过英美,居世界领先水平。
就在前不久,全国假日办的官员表示,黄金周制度不但保证了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权,而且唤醒了人们的出游意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年初,“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发布,当时有专家称,中国已迈入休闲经济时代,休闲在中国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不可否认,如今中国人的法定假日是多了。
然而,据调查显示,对自己休闲状态比较满意的只占10%,多数中国人甚至不希望自己“闲”。
纸上算出来的闲暇时间为何跟国人对休闲的感觉相差如此之大?如果联系我国的GDP统计逻辑,联系低工资发展战略,再比较一下供百姓休闲的公共产品的成本……也许疑问不难解答。
甲方:就目前中国的发展状况看,中国不应提倡休闲,应该加紧生产,为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做贡献。
乙方:中国应该提倡休闲,一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二是让人们在休闲中享受生活,为自己充电,更有利于工作。
5、中国几十年的变与不变北京正在酝酿暂住证制度“破冰”:以“居住证”取代暂住证。
20多年来,暂住证及其背后的户籍制度成了许多“流动人口”的心中之痛,但对这一制度的改革却进行得异常艰难。
变还是不变?其中利弊如何?这个疑问并不仅涉及户籍改革。
住房、医疗、教育、婚姻,乃至日常生活水米油盐,都让百姓从“变”与“不变”中品尝着酸甜苦辣:一方面要为“学费20年涨25倍”和“医疗费20年涨244倍”的“巨变”而困扰,一方面又要为饮水标准、安全标准的多年不变而吃惊。
市场上的变化一日千里,制度上的变迁总是举步维艰。
其实,“变”或“不变”,是终要看是否能对百姓有好处。
这几十年变化带给我们的思考,脱不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脱不开对人的生命财产的尊重。
甲方:这些变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没有差距就看不到发展,尽管在变化中出现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终究是朝着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的。
乙方:就“变”和“不变”的观点看,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使然,凡有价值可取,有钱可挣的,都在不停的变,没有价值的或利润小的就不变,简直就是恶性膨胀。
5、中国的父母为何总让人感动?近日,水木清华BBS上一篇关于“清华家长送子上学,露宿操场”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
不论舆论的声音如何缤纷,父母们这种质朴的舔犊之情,都让人唏嘘感动。
入学时,父亲借钱来圆儿子的“谢师宴”;没学费,父亲竟愁得自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却又要忙乎着孩子的工作、房子、结婚、还有孩子的孩子……都说十八岁就意味着成人,可是在中国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长不大。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父母为了孩子奉献了所有。
在我们被这种伟大的爱感动时,是否该认真反思下:为何,我们总让父母如此辛苦?甲方:进入十八岁就应该学会自立,不应该再让父母牵挂着。
乙方: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小孩,他们愿意照顾我们也是正常的,至于辛苦点,谁的父母都这样,社会流行这样,我们也没办法。
6、中国大学应该培养蓝领?近日,在“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呼吁“大学需要培养更多蓝领”。
这一论调直接呼应了教育部在前不久提出的“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
其实,从社会频露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卖糖葫芦等新闻到大学生回炉读中专现象渐成趋势,大学生当蓝领早已经是普遍的现实。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了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的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正迈入社会中心,逐渐成为商业社会的“培训基地”。
而且,有网友这样质疑:术业有专攻,大学的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相同吗?大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蓝领吗?是否,中国大学培养了更多蓝领就能解决当前人才困境?甲方:中国大学应该培养蓝领,应该成为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乙方:中国大学不应该培养蓝领,而应该培养社会进步的领跑者,应该是精英的摇篮。
7、“恶搞”红色经典有罪吗?“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网络上的“恶搞”风气渗透到了“红色经典”。
在娱乐界,翻拍“红色经典”也曾是一种时尚,与“恶搞”不同的是,他们更多是大玩感情戏,将“红色”变“桃色”。
这种做法曾经受到广电局的批评。
今年,新一轮重拍风云再起,新《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让原作中温良贤淑的春妮去做“卧底”的改编又让人大跌眼镜。
不管是改编翻拍,还是恶搞,争议声从来未曾止息。
赞成者说,所谓的恶搞是现代人文化多元化的体现,是合乎现代人口味的解读;反对者则认为,恶搞渗透到红色经典领域,就是对历史的亵渎。
恶搞《无极》,人人叫好;恶搞“红色经典”,一片骂声。
难道,“恶搞”真的触犯了道德底线?甲方:恶搞是文化生活的需要,现代人文化多元化的体现,是合乎现代人口味的解读,百家争鸣,但不能触犯道德底线。
乙方:恶搞只是娱乐的需要,并不能真正改变红色经典的本质,利用其题材改编成一个笑料,可以理解。
8、大学爱面子苦了谁?据中青报与本网联合调查,中国83.9%的人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
去年,人大一个仅有3层高的食堂,装了两部观光电梯。
这项“有面子”的工程被选入了非官方版的“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新闻”。
此事一经媒体披露,立刻引来一片口诛笔伐声。
其实,不止是学校的基础建设领域,更多的“面子工程”早已在大学遍地开花。
引进海外人才时把兼职硬说成全职;为争院士“落户”高校不惜开出天价高薪;为迎接本科评估,全校师生集体造假……爱面子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大学因豪华校园而负债累累,甚至面临破产;当大学频发教授弄虚,人才作假;当大学被炮轰,大学精神被公众质疑时,我们是否该反思:这样的面子要不要争?面子固然很重要,但同时要想想:什么样的面子是有价值的?中国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面子”?甲方:学校是身正为范的神圣之地,不能弄虚做假,只有真才实学,只有实实在在才能在各方面教育好学生。
乙方:这是社会竞争的需要,没有这些面子工程就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失去发展机遇。
9、“大学生当村官”会成历史笑柄?毕业了,当村官去?7月,北京等地许多大学生陆续“下乡报到”,乡镇一级将迎来2万应届生。
新一轮“知青下乡”终于从胎动状态走向有声有形。
显然,今天的“上山下乡”已不再是当年单纯的理想主义了。
就业压力的困囿、各项优惠政策的召唤,让这场运动注定从一开始就处于普遍的怀疑之中。
最新的报道显示,就连大学生自己都对能给农村带来多大变化缺乏信心,众口一词表示“主要是来锻炼自己的”。
这样的众口一词不知会不会让有关部门的满腹信心大打折扣。
有评论言,“大学生当村官,荒诞甚于严肃,最好还是别给历史留笑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