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夸父逐日导学案

25夸父逐日导学案

《夸父逐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链接:《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自主学习:1.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2.学生质疑。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

未至⑤,道渴/而死⑥。

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

3.你能辨析以下词的意义吗?①夸父与日逐走(跑)②饮于河、渭(黄河的专称)③北饮大泽(向北,到北方)④道渴而死(在半路上)5.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句子的意思吗?(夸父)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夸父)弃其杖,(杖)化为邓林。

——省略句饮于河、渭(到黄河、渭河喝水)北饮大泽(又到北方去喝大湖的水)——倒装句课堂学习:整体诵读,问题探讨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2.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3.现在请大家说说《夸父逐日》的主题。

通过夸父逐日故事,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成语:夸父逐日比喻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知其不可而为之——伟大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是逐日的夸父拓展延伸:关于神话1.现在请大家再次开动脑筋想想,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类似《夸父逐日》这样主题的故事吗?2.你们能够根据以上三篇神话,说说中国古典神话的特点吗?(1)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

(2)为什么会有神话产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女娲造人,嫦娥奔月)(3)我国古代神话常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想象、夸张定义: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六、作业布置1.背诵《夸父逐日》。

2.扩写《夸父逐日》,600字左右。

3.推荐阅读:《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⑵天柱折,地维绝译: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

(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1、略。

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

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

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

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

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结果是:“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 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14、入日() 15、道渴而死()四、翻译下列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参考答案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它们都是神话故事(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kuā )2、颛顼(zhuān )(Xū )3、水潦(lǎo )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追赶)2、入日(追赶到)3、欲得饮(喝水)4、河、渭不足(够)5、北饮大泽(喝)6、弃其杖(丢弃)7、昔者(从前)8、怒而触不周山(碰撞)9、地维绝(绳子)(断)10、故日月星辰移焉(因此)(移动) 11、地不满东南(饱满)12、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归向) 13、天柱折(折断)14、道渴而死(半路上)四、翻译下列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五、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