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胸腹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准题库.doc

胸腹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准题库.doc

腹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体表标志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

其下缘为腹壁108 一1.肋弓下缘:由第上界。

胸骨剑突:是胸骨下端的软骨.位于第七对肋软骨之间凹陷的 2顶部。

3 腹上角:是两侧肋弓的交角。

腰椎之间。

4 脐:位于腹部的正中央.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 .髂前上棘:是髂嵴前方突出点。

5.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

67腹中线是胸骨中线的延续.位于腹前壁正中。

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位于腹股沟三角的下界与耻8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壁下界肋骨与脊柱的交角。

9 肋脊角:是两侧背部第 l210耻骨联合:是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九区法:由.2 条水平线 (两肋弓下缘连线、两髂前上棘连线)和2 条垂直线 (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的垂直线)将腹部分为 #字形的 9 区,即左右上腹部及上腹部、左右侧腹部及中腹部。

左右下腹部及下腹部。

4 区。

即四区法:通过脐画一水平线及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部。

腹部望诊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

2.医生站于病人右侧,一般按自上而下视诊.有时为了查出细小隆起或蠕动波,检查者的眼晴需降低至腹平面,自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

3.观察顺序及内容:腹部外形、 (平坦、膨隆、凹陷、呼吸运动 ),腹壁静脉、 (有无曲张及血流方向 ),胃肠型和蠕动渡。

腹壁皮疹、色索、胆纹、疝等。

4.检查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可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只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再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

腹部触诊方法检查者站于病人右侧,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腹部放松,检查顺序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检查,原则是自无病痛部位向病痛部位触诊。

浅部触诊:以一手轻放于被检查部位。

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调动作,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

使腹壁压陷约lcm,用于发现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等。

深部触诊:患者张口平静呼吸,检查者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人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使腹壁压陷至少 2cm 以上,以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用于检查压痛、反跳痛和腹内胂物等。

深部触诊包括:深压触诊、滑动触诊、双手触诊、浮沉触诊。

1 深压触诊:以拇指或井拢的2 个手指逐渐深压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和反跳痛。

2 滑动触诊:检查者以并拢的2、3、4 指端.逐渐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探知脏器或肿块的部位大、小、性质.表面是否光滑及肿块移动度。

双手触诊: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 3部位或脏器向右手方向推动,常用于肝、脾、肾和腹腔内肿块的检查.检查盆腔的双合诊亦属此列。

4 冲击触诊:亦称浮沉触诊.以 2、3、4 并拢的手指取 70—90 角,置于腹壁上相应部位.作急速冲击动作,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和肿物。

腹部触诊的内容主要有:腹壁肌肉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腹部包块、液波。

震颤、振水音、腹部压痛点等。

1 腹部压痛点通常包括:胆囊压痛点、阑尾压痛点和尿路压痛点。

2尿路压痛点:①季肋点,即第 l0 肋骨前端:上输尿管压痛②脐水平腹直肌外缘;中输尿管压痛点.③两骼前上棘连线与通过耻骨结节垂直线的相交点.约相当于翰尿管第 2 狭窄处;④肋脊点。

背部第12 肋骨与脊柱夹角的顶点,⑤肋腰点,第 l2 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

3胆囊触诊: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的右肋缘部。

用单手触诊法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触及胆囊。

肿大的胆囊呈梨形或方法是将左手大拇指放在腹胆囊肿大不明显时用钩指触诊.卵圆形,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即胆囊点 ),嘱患者深吸气如有压痛,示墨菲氏征阳性。

肝浊音界叩诊(1)病人取仰卧位,医师从右侧 2 肋.沿右锁骨中钱向下叩.由清音变浊音为肝上畀.肝相对浊音界。

《2)沿相对浊音界继续向下即 1 一 2 肋间,变实音为肝绝对浊音界,肝未被肺遮盖部位。

(3)肝下界,从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即。

鼓音转为浊音为肝下界。

沿右锁骨中线侧量肝上界至下界的距离正常成人在 9 一 11cm。

肝脏触诊1被检者处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腹壁放松。

2 检查者应于患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

(1)单手触诊:检查者右手掌关节伸直. 4 指井拢。

置手于右中下腹脐水平.向上触诊,患者作腹式呼吸.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探部,吸气时手指随腹上抬.如此向边缘移动,触及肝缘时止。

(2)双手触诊:检查者右手手法用单手触诊,左手托住被捡者右腰郡,触诊时左手向上推。

.3.触及肝脏时注意肝脏的大小、质地.边缘及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搏动。

脾脏触诊正常情况脾摸不到。

肝硬化、白血病会脾大脾浊音界叩诊正常情况脾摸不到。

肝硬化、白血病会脾大(1)病人取右侧卧位,医师从左腋中线向下叩诊.正常在左腋中线第 9—11 肋间,可叩到脾浊音。

(2)脾脏横径 (长度为 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后方不超过腋后线。

脾触诊1单手触诊:脾脏肿大明显时采用单手触诊.即可触及。

2 双手触诊:单手触诊不能确定肿大时用双手触诊。

(1)病人处仰卧位.双腿屈曲。

(2)检查者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置于左胸下部9—11 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住,右手掌平放于左腹部,配合呼吸.触及脾缘。

(3)脾大不易触及时可嘱患者处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进行触诊.脾脏因重力向下移,易触到轻度脾肿大。

3 脾脏肿大的测量与记录法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I 第离,以厘米表示(下同 )。

脾脏轻中度肿大时只作第I 线测量。

第 II 线(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一般应大于第 I 线。

第 III 线(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十”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一”表示。

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 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 2cm ,在脐水平线以上 ,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此时应加测第II 线和第 III 线。

肾脏触诊 1 病人取仰卧位或立位,卧位时患者双腿屈曲并作深呼吸。

右左手托住病人右侧腰部. 2 如触诊右肾时.医师立于患者右侧,手放在右上腹.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脏。

.触诊左肾时,医师左手越过患者前方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 3 置于患者左上腹依前法双手触诊左肾。

:病人平卧.医师用一手的掌面轻贴于患者腹部之液波震颤(七)(大量腹水一侧,另一手指端叩击对侧腹壁,如有以上液体ml-4 千千需3),则可有液波感或液波震颤。

量(八)振水音:检查时患者仰卧,医师以一耳凑近患者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振动上腹胃部,即可听到气、液相撞击的声音。

正常人在餐后可有上腹振水音,但若空腹仍有此音则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一)直接叩诊法:检查者右手中间三手指并拢,用其掌画直挺敲击被检查部位。

(二)间接叩诊法: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他手指抬起.右手中指指端垂直叩击,可连续叩击 2—3 下。

叩诊的内容包括: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胃泡鼓音区及脾叩诊、移动性浊音、脊肋角.叩诊、膀胱叩诊等。

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均为鼓音.只有肝睥所在部位.增大的膀胱和子官站据部.以及两侧腹近腰肌处叩为浊音。

1 移动性浊音阳性:主要用于检查腹水()。

检查时患者仰1000ml至少大于卧,检查者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原为蚀音处改为鼓音.示被动浊音阳性。

同一体位继续向右侧叩诊,叩出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再次证实浊音是否移动。

这种随体位变换的浊音称移动性浊音。

如腹腔积液量少.用以上方法不能查出,可嘱病人站立.则下腹部积有液体而呈浊音,上腹叩之呈鼓音。

胃泡鼓音区叩诊(1)病人取仰卧位,分别叩出胃空泡区上下左右界。

.浊音变鼓音.为肋开始往下叩 5—4 骨中线由下胸约左锁从(2)胃上界。

(3)左界为脾脏,由左侧腋前线向内叩至鼓音区。

(4)右界为肝左缘,由剑突下右侧往左叩至鼓音区。

(5)下界,为肋弓及胃体空肠部。

(6)胃空泡区的长径约为9 .5em.高径 6cm,膀胱叩诊膀胱空虚有肠管叩鼓,尿液充盈叩浊病人取仰卧位,医师在耻骨联合上方从上往下叩。

由鼓音变为浊音,为膀胱充盈时的上界。

肋脊角叩诊(1)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2)医师将左手掌贴置于肋脊角(肾区 ),右手握拳由轻到重叩击左手背.并询问病人有无疼痛.正常无叩痛。

主要用于检查肾脏病变。

腹部听诊一般项目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尤其注意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及肝、脾各区,听诊内容包括肠呜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弹音等。

l 肠鸣音:将听诊器胸件置于右下腹或中腹脐周.一般听诊)一(次,5 分钟。

记数肠呜音次数。

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应注意有无肠鸣音增强.减弱或消失。

血管杂音正常血管无杂音当管道变窄或变宽就有声音了如动脉狭窄或动脉瘤或曲张1 动脉杂音:将昕诊器胸件置于下列听诊部位:(1)左、右上腹听诊肾动脉有无杂音 (2)双侧下腹听诊骼动脉:(3)双腹殷沟,听诊股动脉(4)腹中部,听诊腹主动脉有无杂音。

2静脉杂音: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脐周或上腹部。

听诊有无静脉嗡鸣声.腹壁静脉曲张时可听到此音。

3.搔弹音:腹部听诊搔弹音的改变可协助测定肝下缘和微量腹水,还可以用来测定扩张的胃界。

胸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准(1)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胸骨柄:胸骨上端、上部两侧连锁骨.下部与胸骨体相连。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向前突出的部位.双侧与第 2 肋软骨连接,是前胸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标志,正常 70。

— ll0。

体形瘦长者夹角小.矮胖者较大。

(4)腹上角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会合所形成的夹角。

又称胸骨下角。

(5)剑突:胸骨体下端突出的部份.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肋在前胸与肋软骨7—1 对,于背部与胸椎相连.l2 肋骨:共 (6)连接, 8 一 l0 肋与 3 个联合在一起的肋软骨连接。

Il 、12 为浮肋,不与胸骨连接。

(7)肋间隙;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以标记病变水平位置.第 1 肋骨下面的间隙为第l 肋间隙其余依次类推。

(8)肩胛骨:位于胸后壁2—8 肋骨之间,肩胛骨的最下端有肩胛下角,双下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为第7、8 后肋水平标志。

(9)脊柱棘突:为后正中线的标志.颈根部第 7 颈椎棘突最突出,其下为胸推起点。

(10)肋脊角:为第 l2 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为肾和输尿管上端所在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