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炙甘草汤

经方炙甘草汤

庞某,男,50岁。

房颤二年多。

服西药控制不理想。

病人说房颤一上来,心慌难受。

并让我看一下检查资料,我说不要看那些没用的资料,也不要说你的心脏有什么难受,只需回答我的问题。

问吃饭咋样?答正常。

睡觉咋样?答正常。

大小便咋样?答正常。

口苦口干吗?答早上口苦口干。

爱出汗吗?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饭后爱出汗。

怕冷吗?答怕冷,穿衣服比别人厚。

我说好了,用药吧。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汤。

柴胡24克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大枣五个黄芩12克制半夏12克红参9克黑附子8克干姜6克。

泡一小时,煮一小时。

吃了五剂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处方不变,又吃了15副,症状基本消失。

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时间巩固,就又开了10副。

改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过的病人中大部分属于上面的类型。

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汤,效果很好。

把人从上到下分六个部分,心脏位于少阳。

把人从左到右分六个部分,心脏也位于少阳。

伤寒论里说胸胁胀满。

我的理解有三个意思。

一是胸胀满,一是胁胀满,一是胸胁都胀满。

现在对柴胡剂治胁胀满大家应用很多,对胸胀满却很少用,这是不公平的。

心脏病人大多胸部憋闷,典型的胸胀满。

为什么不用柴胡剂呢?炙甘草汤、薤白桂枝汤、真武汤等治疗心脏病疗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起码要知道,治疗心脏病还要考虑柴胡剂。

很多人不认可六经分部法,但那是从临床上出来的东西。

为什么不试试呢?/s/blog_5c3e721a0100iup5.html罗大伦博士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

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叫结脉;代脉是跳动得快,同时经常停止一下。

总之,只要是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炙甘草汤来调理。

这个方子张仲景让兑入清酒熬药,我就放入黄酒,去药店时,还为了人参是红参还是白参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是红参,这个一直我用到现在,现在还会开红参。

然后按照张仲景的方法熬药,入口很甜,味道不错,就喝了半副。

这是第一次喝自己开的中药,心中忐忑,傍晚时喝的,结果,当天晚上,早搏就消失大半了,偶然还有几个。

第二天再喝剩下的,早搏就彻底消失,然后又喝了几副,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那么这个炙甘草汤到底有什么奥妙呢?中医认为,心脏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心脏营养不足了,用中医的术语说,是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心脏的跳动,阴血亏---心脏会空转,气阴两虚同时出现,则一定会麻烦多多。

那是怎么形成的?有时是有外邪,比如外感,此时会导致身体为了抵抗外邪,气血耗伤,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

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效果不错的原因。

张仲景《伤寒论》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中的“伤寒”两字,就意味着在有外感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问题。

还有内伤导致的,比如劳神,心血耗伤,心神消耗太多。

怎么办呢?中医认为,这种情况要补足气血,让心得到滋养,滋养足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

作用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范围是,气阴两虚,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方里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我一般用三十克,有的名医会用到更多,如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他研究用更大量的生地,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非常好。

《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这里张仲景就是这个作用。

方里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药物,炙甘草有通心脉的作用。

配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大家以为火麻仁是润燥、大便,因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医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有人甚至认为火麻仁可以去掉。

后来我偶然看美国人的科研报告,研究的结果显示,火麻仁有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的作用。

这下全明白了,方里用火麻仁,为什么可以治疗心肌炎,因为它有这个作用。

同时,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清酒用黄酒就可,一般每次加入几茶匙,熬了以后,一点酒味都没有,但是通络的药性留在药汤里了。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再讲点题外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等的。

大家一直认为这是说营养学的内容,其实,这是没有明白里面真正的道理。

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说:“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

”原来,最早的中医方剂的书《伊尹汤液》里,很多方子叫“大汤”,意思是正式的方子,这是中药方的最早形态,是非常正式、正规的,每个方子非常讲究,方里用药物来治病,这叫“毒药攻邪”。

同时,用其他的食物来辅助药物,行药力、护正气,每个方里必须要用到菜、谷、果、肉起到这些作用,比如炙甘草汤,我认为它一定是《伊尹汤液》里的方子,因为它有大汤的建制,比如,菜是生姜、谷是清酒(是谷物酿制的)、果是大枣、畜是阿胶(动物皮熬制的)。

讲到这,大家该恍然大悟了,这就是《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内涵,是说开方子要用的方法,中医最初时是十分灿烂辉煌的,方子开的如此精致。

每个方子,都有药物来治病,然后配合,蔬菜、谷物、果实、肉类来辅助药力,补足正气,建制完备。

但非常遗憾,方子大多丢失,剩下的比如炙甘草汤,用到现在还效果卓著。

《伊尹汤液》有三百六十方,现在知道的没有几个了。

给妇女开的药膳方子,为什么会用到肉呢?就是这个道理。

这炙甘草汤,从给自己吃好以后,遇到此类情景,就给人也开这方,包括自己家人,都是立刻解决问题,至今已不下几十人了。

如果朋友们有心脏早搏的问题,如果是气阴两虚这种证型,可以使用炙甘草汤来调理,但需找中医生帮助分析。

医药网【进补应用】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

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 室性早搏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

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 病毒性心肌炎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

水煎服,每日1剂。

3. 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

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按人参、阿胶各l 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

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

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来源于/yianxinde/7/74998.html应用炙甘草汤体会江淑安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

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

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

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

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

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符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使用之。

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著,辨证无误,为何无效呢?偶在一篇治验启发之下,觉得用量过小,难以取胜于久病。

遂增大用量(即上述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

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

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剂量换算问题;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治疗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仲景方剂的特点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场,随便更易都会影响疗效。

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

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体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必须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

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

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体肥胖,血压正常。

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四肢发凉,面色少华,睡眠多梦。

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轻,胸烦消失,诸证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视煎服法炙甘草汤的煎服法,《伤寒论》中记载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