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3.混合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混合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具有内生变量 和 外生变量的双重性质。 4.中国转轨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纯粹市场 纯粹计划 混合经济 转轨经济 经济 经济 货币供给 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 既是内生 既是内生 的性质 变量又是 变量又是 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
(三)从货币供给结构看货币供给的性质 众所周知: 市场货币量=通货+银行存款(Ms=C+D) 由此市场货币量当中的C完全由中央银行 控制,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存款货币由中央银 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家庭等经济行为主 体共同决定,从货币供给角度看,它既是内生 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货币的中性非中性的关系: 货币(因) 经济(果) p y = f (Ms)

是即非 否即中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关系: 是即内 货币供给(果)
Ms = f (s
经济变量(因)

I c i y)
否即外

二、货币内外生性理论发展与变迁(王广谦43)



1、早期论述
(1)货币本质观与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4、新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论述(王P49)
基本观点: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 货币需求的结果

5、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的 发展(王P50)
(1)拉德克利夫定义货币:流动性,是央行无法控制 的内生变量。 (2)格利、肖主张用更广义货币:M3、M4是央行无 法控制的内生变量。 (3)托宾:货币具有内生性与不可控性 (4)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量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 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 的许多变量。 6、货币供给的内外生共性论:哈里斯(崔74)
2、共同点 (1)都可以用卡尔多模型来解释 (2)两种理论的内生性都是它们外生性的隐蔽形式 3、不同点 五、两种理论的主要局限
六、内生货币理论的新表述及其政策意义(教P204) 1. MD(Y)= Ms (Y) = PQ 当V不变, W↑ 〉 A↑ D(Y)↑--- Dˊ(Y)(曲线右移) 第一,MS不变,只有将i1↑--- i2 ,抑制过多的MD则 MD(Y)↑= MSV= P ↑ Q ↓(垂直曲线) 第二, MS 增加到B点(从M1↑--- M2) MS↑V = P ↑ Q ↑(大幅)(水平曲线) 2. V ↑加快, MS不变,则MS增加到E点(从M1 ↑--M3 ), MSV ↑= P ↑ Q ↑(小幅)(倾斜曲线)


问题: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决定 于收入(内生性),收入决定于投资,投资决定 于利率,利率决定于央行(外生性)。 回答:央行只能确定纵轴的利率水平,而不能确 定横轴的货币供给量
三、文特劳布内生货币的基本模型及分析
1 涵义:货币供给不为中央银行独立决定,而由经 济运行的客观要求所决定。 2 文特劳布模型:商品价格由劳动成本与某种加成 之和决定。(教P198) P = K( W / Q ) K( W/L ÷ Q/L ) P =K( w / A ) A相对稳定,w 〉A ,P↑ P =P( w )
(教P92、王P48)
三、凯恩斯的货币本质观:典型的名目主义者 (一)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 (二)货币的基础是"计算货币",一种观念上的货币 (三)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职能、贮藏财富职能
(四)货币的特征: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代替弹性 趋于零、周转具有灵活性及保藏费用低。 (五)货币的供需矛盾,宏观政策:国家可凭借权力创 造和增加货币供应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 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消 费等因素以及公众、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 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意愿,因而货币当局并 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 Ms = f (y s I c i)(曲线)


2. 外生性涵义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 于货币当局的政策行为,而不是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 际变量和微观主体,因而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 供给量。 Ms = f (货币当局) (曲线) 关键在于货币供给量是否是央行能够控制的独立变量 ? 是否具有可控性? 3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的关系:二 者都是反映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只是因果关系相反而已。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以,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量),货币供 给具有内生性。
四、两种内生货币模型比较(教P201)
1、函数图形分析:(文特劳布图解) (1)D(Y)右移到Dˊ(Y) (Md 〉Ms即 M2 〉M1 ) (2)央行的两种选择: 一是M1不变:提高i1——i2(Q ,外生性) 二是在i1不变、V不变时,M1——M2 MS↑V =P↑Q =Y , (内生性)
5.2 文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一、新剑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概述(王
49)二、卡尔多ຫໍສະໝຸດ 型1.内生货币供给的基本观点
货币供给决定于由收入水平所支配的货币需 求,货币需求创造货币供给。
( i— )----I-----Y --- MD ----Ms
(教材P200)(这是难点,要注意重点备课)
2. 函数图形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 评》第2章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版 2、孙伯银:《货币供给内生的逻辑》中国金融出 版社2003年7月版 3、李杨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2》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中 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月 5、楚尔鸣: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3月
2、从准备金↓到各种融资工具↑从而达 到B的取得不依赖于央行,而从金融市场直 接融资取得,其规模和时间取决于企业贷 款需求,从而从外生性转变成内生性。
四、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

1、基本观点(图象说明) 金融市场

DD 批发市场 (筹资)商业银行(贷款) 零售市场 DL 存款供给 存款需求 贷款条件接受者 贷款条件决定者(银行)
二、利率外生理论(教218) 1、利率是外生政策变量 2、外生利率的经验证明 3、外生利率决定的公式 传统公式:R = r + ( P + t ) 莫尔公式: r = R —( P + t )
4、利率调节是主要政策手段(教224)
5、对IS —LM分析的否定(教222) 6、汇率外生论
三、对于传统理论的挑战(教212)

贷款数量决定者 资金(货币)供给 DD
决定 内生性
贷款数量接受者 资金(货币)需求 DL
5.4内生货币理论的宏观经济意义
一、货币供求理论 1、货币需求创造货币供给(教216) 2、货币乘数也是内生变量且没有意义(教211) 3、不发生货币余额的变化(教220,98) 4、投资直接决定储蓄(教221) 5、通货膨胀不是货币现象(教223,227)
四、对于水平主义的批评与反批评(教216)
5.5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政策启示
一、内生货币理论的主要特色(教226) 二、内生货币理论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启示 1、货币供给内生论(代表观点 孙伯银崔P75 ) 2、货币供给内外生论(代表观点 崔建军P60 )
三、对中国经济学界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讨论
(一)不同币材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代表观点 崔建军P76 )
又当 MS V = Y = P•Q 中的MS V 不变, 则 Y不 变;P↑,必然Q↓,就业也下降, (或P↑〉Y↑,Q↓) 结果有悖于中央银行银行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 为了增加产量、降低失业,中央银行只有增加 MS↑ 因为: 在V不变时, MS↑V = Y = P↑Q

3、结论: 物价是年平均工资率W与平均劳动生产率A的函 数: 当 w↑ 〉 A↑ 则P↑ Q↓;货币当局要保证就业 ↑— Q↑, 就必须使MS↑
货币金属观(足额准备论):内生性 货币名目观(管理通货论):外生性 (2)传统货币数量论 M↑— P↑ 外生性 (3)古典经济学家 W(G)↓—M↑— P↑ 内生性 (4)“通货论争”中的银行主义 通货数量由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所决定 内生性




2、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一章3节三) 3、货币学派对外生货币论的拓展
纵轴是利率i,横轴是货币需求量M,货币曲线D是 名义收入Y的增函数,是利率i减函数:利率i↓,投资 需求I↑,收入Y将↑,货币需求量M↑(从货币曲线D上 的A点到C点,货币需求量从M2↑- M1),货币供给 SM必须增加,否则,收入Y就不↑,而停留在货币曲 线D的A点上。
3. 结论:动态来看:MS = MD(Y) 中央银行Ms是被动、被迫作为最后的贷款人
第五章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5.1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概述 5.2 文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5.3 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 5.4 内生货币理论的宏观经济意义 5.5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政策启示
5.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概述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基本范畴 1.内生性涵义
5.3 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教P206)
20世纪70年代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三个转变) 一、信用货币的内生本质 货币:(商品货币、政府货币、信用货币) 商品货币(供给)(生产成本决定) 政府货币(供给) (政府利益决定) 以上二者与需求无直接相关,是外生货币
i
Ms
M
信用货币(供给)由银行贷款量决定,公众贷 款需求决定,具有内生性。 货款决定存款,存款决定信用货币供给 二、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1 m h r t s e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构成要素的货币供给性质
内生变量 基础货币的构成要素
货币乘数的构成要素
相关主题